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辨性阅读”概念界定

(2020-06-03 15:34:47)

用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来界定思辨性阅读的内涵:思辨性阅读即理性的、反思性的阅读,目的在于获取知识或者解决问题。

这一界定主要强调三点:一是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者获得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思辨性阅读必须追求合理性或有效性,阅读结果可以而且应当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再不能以一千个哈姆雷特为由,无限度地扩张读者的权利。这样的界定对应了批判性思维求真的宗旨。二是阅读状态,是超越了感觉与情感的理性状态。感觉与情感引导我们走进作品,却未必能够让我们走向真知与真理。很多时候,个体感觉与情感恰恰构成了理解的障碍。三是阅读过程,即反思的过程,以防范思维惯性与惰性带来的偏差与错误。

这样的界定,将思辨性阅读与趣味性阅读、娱乐性阅读区别了开来(以下简称趣味性阅读)。以趣味、娱乐为目的的阅读,追求的是情感的释放与趣味的满足;依靠的主要是读者的感受与体验,并不需要理性的自觉介入。既然是为了趣味或娱乐,那么,阅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不在其考量的范围之内,因而也就不需要思维的深度参与。虽然我们不应把趣味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但是并不否定作为非智力因素的趣味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样界定思辨性阅读,有助于我们厘清一些关于阅读的误解。有人将思辨性阅读、文学性阅读与实用性阅读并列,似乎要将文学作品排除在思辨性阅读之外,这显然不合乎文学阅读的规律。同时,它在强调文学的趣味与娱乐的功能时,忽略了文学阅读在获取真知方面的独特价值。事实上,文学是我们认识世界与人生的重要路径,也是我们学习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资源。在我看来,中小学的文学教育,其认知价值应该优于其他价值。

这样界定思辨性阅读,还有助于我们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思辨性阅读旨在求真,教学意义上的阅读,无论其内容怎样、文体如何,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当前的阅读教学,形态上以篇章阅读与片段阅读为主;而在阅读方式上,以感受、体验为标志的趣味性阅读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趣味性阅读的方式来开展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阅读教学的低效与无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远远超出了一个任务群的价值,它一定会给我们自以为是、习以为常的阅读教学理念带来持久和深刻的冲击。

思辨性阅读强调理性的分析与论证,与此相对照,趣味性阅读则重在个体的感知与印证,即以阅读者的自我感知来印证某个先在的观念,这个观念或者是关于作家的知识,或者是关于作品的说法,或者是社会文化的背景或思潮。总之,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缺乏具体分析论证的过程,缺乏理性反思的能力。它常常让我们忘记了,中小学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达成对世界与人生的真实的认知与理解。

最近几年,阅读教学的改进越来越聚焦阅读中的思维活动,这或许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出台的一个动因。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群文阅读、思辨性阅读、专题阅读等,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致力于为阅读中的思考提供资源,创造条件。像群文阅读,其意显然不在于单纯的数量扩张,而在于通过文本之间的链接、群聚与组合,以文本的内在关联推动阅读中的思考与发现,以达成提供多元视角,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之目的。专题学习也是如此,专题的设置,价值就在于为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提供充沛的动力与资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