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不入这个法门,你所念的佛终非究竟

标签:
转载 |
不入这个法门,你所念的佛终非究竟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1988年讲于北京居士林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这样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实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禅宗扣自性而参,扣己而参。)一是在念实相,一是实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实相念佛。
【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
自性念佛是什么?没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这个念头,就是佛。没有佛以外的念头能念佛。所以说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么讲?没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
这与夏老师《净修捷要》讲得一样:‘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就是咱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发了心来念佛,才开始觉悟。你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觉。所以,始觉就合乎本觉了。所以我们修行始觉合本觉很重要。要有始觉,始觉需要合本,合乎本觉,始本不离就直趋究竟。究竟觉,就成佛了。
【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
不入这个法门,你所念的佛,终非究竟。为什么?因为不认识法身自性故。此就是《弥陀要解》,所作的《资粮》六信中的‘信自’。这个不信,信愿行者,信愿不具足。往生是决定于信愿,念佛的深浅决定你的品位。所以,信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没用。印光大师赞叹蕅益说:释迦牟尼佛自己来给《阿弥陀经》写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弥陀要解》了。这个话非印老说不出,别人不敢讲。此话很好,恰如其分。信愿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铜墙铁璧,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检查检查信愿是不是够。老贪恋世间,愿是‘欣厌’,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老对娑婆世界留恋不舍,愿就不足。六信,顶多能信事,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念佛能往生,信到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个化现度众生的佛,不是圆满究竟的境界。
当年在印度,有人见佛,只见黄面比丘;有人见佛种种光明、种种殊胜;有人见佛像块黑炭;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当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这样念,信不足,愿也不足,如蕅益大师的话,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国佛学院有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将谓别有故’;以为佛是离开自性,另外有一个。所以常说:‘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错误。
【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能入了这个法门的话,念一句,功德就过于虚空没有限量。《无量寿经》也讲:你如果达到一念净信,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很殊胜的事情。慈舟老法师讲《无量寿经》,做了个科判,他特别提出一个‘一心三辈’。九品三辈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三辈。那不就是这个限量了,就是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皆得往生。
一种是不入此门、一种是入此门。再引证古德的话。黄檗,临济的师父。目前中国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向黄檗问法,三次问法,三次遭痛棒。后来到大愚禅师处开悟了。三顿棒子打得好。黄檗是一个了不起的禅宗大德,他有一部书‘黄檗传心法要’,是很好的书,佛教徒都应该看。‘学道(此道非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于是向外求觅,(向外去找佛),历劫寻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那里修行,要求得到某种功用;现在有人贪境界、求功用,想学功能,都落在此话中;其结果为‘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这是黄檗的话。
唐朝高丽国的普照禅师开示:‘不觉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个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说心外头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还有法。‘坚持此行,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输髓’,(烧身烧臂供养,把头骨脑髓拿出来供养),‘刺血写经、常坐不卧’,(晚上坐不倒单,有人练不倒单,无济于事。不从心里头解决问题,都是从外面事相上著手。)‘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经,修种种苦行’,这种人怎么样呢?能修种种无量的苦行,怎么样呢?‘如蒸沙作饭。(把沙子蒸了来作饭。)这些话很坚决,很明白,很透彻。‘只益自苦尔’,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说,‘不入此门’不行啊!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第一段,这一段也就是谈《弥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种念佛的念实相佛,实相念佛,所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