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证治学节选----左占国著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4/8/20
阴阳证治学是系统研究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的创新性理论,是为应对内伤类自
身损伤性疾病集中涌现且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而创立的学术体系,是创新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诊
疗技术与工具的理论基础,更是实现中医药产业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只有超越现实、发现真知、揭示规
律、发展真理并实现时空纵横思考、从感性知性到理性深刻揭示其内在运动规律并系统阐述其概念内涵与外
延的与时俱进的的创新理论才能有效解决新问题,开闭新道路,取得新成就,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才干,赢
得完成医学任务达到医学目的的新能力从而解放医学生产力。下面从阴阳证治学概念和阴阳证治学理论现代
诠释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阴阳证治学概念 阴阳证治学是关于防治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综合学问,是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应对内伤类一体多病看病难看病贵的创新理论。阴阳证治学学术体系是学和术的统一,融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于一体。分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研究三部分;认识论部分主要由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思维哲学医学与时代背景阐述、科学假说阐述、理论框架阐述、概念体系阐述组成。方法论部分主要由“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辩证体系研究、内伤病临床研究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等板块组成。价值观本着求真崇善尚美达圣原则,主要反映在用阴阳证治思维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物化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以此努力提高内伤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并达成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美好愿望;阴阳证治学概念是由阴阳、证、治、学和术等内容构成。概念是反映对象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系统是若干认识支点的汇集。建立概念系统,使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表达达到规范,用现代语言阐述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把握理论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概念系统首先要涵盖学科的研究范畴、形成发展与基本特点,以体现学科的基本面貌,梳理其形成理论的思维模型和认知途径,并不断的完善与求证,形成变动不居的,不断注入新的研究内容,形成学科学术增长点,反映出现代研究进展与研究方向。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周易》、太极中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更是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重点阐述的内容,明·《景岳全书》的阴阳篇亦做了详细说明。笔者则以阴阳为逻辑起点产生了诊治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阴阳证治学的证,这里指证和候两个概念,是证候的简略。“证”是中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客体运动状态的概括和描述,也就是中医对客体运动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形状和态势,既客体临床表现---“症”的概括和描述;而“候”是中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客体运动状态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的概括和描述;“证候”则是证和候的总括,它概括描述了客体运动在一定时空中的状况,“证候”是中医从治疗角度对人体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概括和描述,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郭蕾[45]等人提出的证候概念以及证候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征。“证候”分认识论证候和本体论证候,从认识论证候角度讲,证候是中医这一主体对客体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概括和描述,属于认识论证候;如果没有“中医”这一主体条件的约束,也就不存在中医主体在中医理论以及治疗经验指导下对客体的概括和描述了。这样“证候”就成了泛指人体的运动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也就成了本体论证候。如果将客体具体化,随之就会产生出不同类别和层次来。如果将客体分别变换成具体的正常人体、亚健康人体和患病人体并对其运动状态和方式进行相应的概括和描述,就分别产生了具体症候、类症候和理论证候三个层次[46],具体症候是指对具体的患者进行的个性化的概括和描述;类症候是指对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患者进行的群体性的概括和描述;理论证候是指对具有共同特性的人群的共性的概括和描述;阴阳证治学的治,即指防治原则包括治则、治法与预防。防治原则的防既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欲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防治原则的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则,既治疗疾病的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选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既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学术应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第二个层面是“术”。“学”的层面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术”的层面是要解决“怎么样?”“怎么做?”的问题。知识的核心部分是“学”的问题,外围部分是“术”的问题。如果把知识或文化分为“意”、“象”、“言”三个部分,“意”是“学”的层面,是知识的本体,它是学者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是对知识的本质的思考和理解。在这一方面的突破意味着知识的观念更新、是科学思维方式的演进、是知识核心的突变。很少有学者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要有突破,就是科学知识的进步,它会推进人类知识或科学的发展;“象”和“言”属于“术”的层面,它是“意”的表达和言说,是属于解释层面的东西,大部分学着做的是这一方面的工作,是对“意”的解释。因此,我们看到,有的学者写了大量的书,可以说是学富五车,但由于是在“术”的层面做文章,因此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是学术道路上的过客,没有成为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或理论家,反之,有的学者一生只发表了几篇文章,他则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这是因为它是在“学”的层面上做文章,在人类学术史上有重大的突破。原创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或理论家,一生只做“学”的层面上的问题,一旦有突破,它就会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或理论家。但是这样的学者,他的一生最辛苦的,他们的思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学术权威的认可,需要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很长,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有的要等到他死后才能得到认可,有的学者生时没有成名,而在死后名声大振,成为一道亮丽的彩虹。因此,推进人类学术发展的是这样的学者,而不是那些只在“术”的层面上做文章的学者。做学问研究学术应该具有科学真理性,经得起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学术理论的认识由于认识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境界,感性层面的学术理论体系由于思维认识的局限只能对研究对象及其客观事物表象进行反映性描述,这样的学术理论如果反映的表象是和真象既客观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相统一的话,其学术可能还有点价值但往往经不起时间检验。如果它所反映的表象是假象的话那么其学术理论很可能是错误的;知性层面的学术理论体系认识有所提高,虽具有对表象真假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对事物的真象有所理解和领悟但由于仍不能系统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性层面的学术理论体系由于思维认识的深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来系统揭示事物内部运动的客观规律,通过哲学反思和纵深思考来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来阐述理论、创新方法并产生技术。用理性境界层面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来指导实践可有效解放生产力,甚至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或生产力发展方式,正是由于这类学术的科学真理性认识才使得通过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阴阳证治学学术体系是通过对中西医学理论现实水平的纵横思考和对医学发展史进行哲学反思并根据现时代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的集中涌现而出现理论困惑,并通过对未来医学发展趋势的理性判断所进行的理论创新,由于人类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中西医学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了重要社会问题,各国政府都在努力通过医疗改革解决此类问题但举步维艰,这是因为西医学理论认识的局限又属于高成本医学范式使然。事实证明,解决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等疑难问题,只有借助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及其低成本医学范式才能使此类问题迎刃而解。另外,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转换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对养生长寿治未病的诉求日益强烈且市场广阔,科学揭示和系统阐述中医药学在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的科学真理并有效指导生活临床与实践亦是学术发展之必然,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而撰写了这部阴阳证治学。
1、何谓阴阳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在宇宙本源于气的理论基础上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也是对矛盾法则的高度概括。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将阴阳五行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和保健养生治未病,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阴和阳两种不同的属性,呈现出不同的两类状态,人体的阴气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缓慢的作用;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急快等表现二者制衡互用。任何事物内部无不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阴阳两类矛盾就是对这两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阴阳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当源于周易的阴阳理念广泛渗透于文化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后,促进了《黄帝内经》中医体系阴阳学说的形成。是认识和用以阐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保健养生的最高认识层次,故辨别阴阳和论证其状态是临床之大道,而调平阴阳是中医治疗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阴阳理论既是宇宙万物发生学理论,也是生命起源的生成学理论,阴阳和德产生气化,气化产生生命,河洛生成数又是生命之数,象征着万物的生长化收藏过程。人的一生就应该自始至终以恢复阴阳的涵藏为宗旨,故阴阳涵藏则生,阴阳耗散则亡。阴阳失衡则疾病,阴阳平衡则健康。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程度决定着疾病的轻重,阴阳平秘的程度决定着抗病力(或免疫力)的高低。通过四诊全息所得综合归纳,准确判断出阴阳证治理论证候,针对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发生发展的共性病机规律以治病求本,这也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任务。气化阴阳是中医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气化阴阳是理论化了的象思维概念,是属性观、整体观和辩证观来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象思维科学方法,通过气化阴阳理论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揭示其病因病机,并用于诊断治疗和养生长寿治未病是中医学选择的象思维科研路径,所以说中医学是用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系统阐述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象思维科学理论。
2、经典阐述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景岳全书》传忠录上•阴阳篇亦曰:“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类经·阴阳类》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中医认为:凡对人体具有推动温勳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均属阳;凡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同处于人体内的这两种不同属性的阴阳具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动态时空运动规律,贯串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黄帝内经》基于医易阴阳之理提出:疾病诊治必求阴阳,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其故而施治之,并将阴阳列为辩证八纲之首,在诊法治则上提出了“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无谬,治焉有瘥”,“ 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并据此确立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原则。
综上所述,阴阳证治学是以阴阳为逻辑开端,运用阴阳证治学思维系统建立阴阳证治体系,用阴阳辨证方法通过阴阳理论证候对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进行哲学概括,使用全息实象诊疗法和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对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进行异病同治。既通过阴阳证治学理论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运动状态和状态改变方式的时空思考,以阴阳属性观、整体观和运动观为统领通过对具体症候、类症候或理论证候的辩证判断,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进行内伤病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维护的中医药创新理论体系。
二、阴阳证治学理论现代诠释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思想深刻反映在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理论阐述当中,《黄帝内经》系统创立了阴阳学说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于诊断和治疗,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然而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医药发展史不难发现,能够说明宇宙发生、自然形成和生命起止的阴阳学说,并未形成系统的阴阳证治学术体系应用于临床,更未通过阴阳思维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运动规律进行系统揭示和概括并升华为内伤病指导性理论,而只是停留在经验积累层面,未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亦未形成完整的阴阳证治理论体系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如何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科学系统的揭示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运动规律创新发展阴阳证治学说,创立阴阳证治学科,系统构建阴阳证治体系,形成阴阳证治学术团队,通过阴阳证治学理论阐述系统概括阴阳平衡---生理功能、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的发病规律与病治异同规律,为诊断治疗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并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其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和预防内伤类病因侵袭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也是留给当代医学工作者的重大科研课题。只有客观分析阴阳证治学形成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阴阳证治思维正视医学问题,反思医学方法,创新医学理论,创造医学工具、发挥医学优势,解放医学生产力。实事求是的看待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充分把握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多学科知识对其学科内涵加以诠释,用符合现代诠释学理解解释与应用的研究方法和现代认识手段, 深刻揭示阴阳证治学在研究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共性发病规律、病因病机规律、病治异同规律、阴阳证治规律、属性方药效应规律、治调防养防治规律和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建立低成本医学范式,以最低的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及其诊疗成本来赢得最高的临床疗效,从医学的目的意义和根本任务出发,用创新、创造、创意的时代精神努力克服医学功利解放医学生产力,用中医药哲学思维智慧解决世界医学医改难题,用阴阳证治学理论优势力促卫生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开创智慧医学的美好未来。学术体系本着科学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中西医学由于世界观的不同,对世界总的看法截然不同,所以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即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服务于临床。中西医学体系具有主体与客体、直观与实验、整体与部分、唯象模型与实体模型、定性与定量、证实与证伪、经验与理论和哲学与科学等科研路径的本质不同。正是由于中西医文化、思维、哲学、认知与研究方法差异,造成了学科概念提炼与内涵阐述亦存在明显区别,由于思维方式差异在好多方面难以通约,从而造成了相互间的理解沟通与交流困难甚至相互排斥和否定,要知道,尽管中西医学理论建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各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医学主体应加强理解沟通学习与交流,两种医学相互尊重借鉴与互补,弄清楚两种医学体系产生与形成的文化、思维、理论、方法与技术差异,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集两种医学体系优势于一体创立低成本最优化智慧型未来医学新范式,对解放医学生产力,创新医学理论方法与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巨系统,需要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面对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以及一体多病的客观事实,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已知实事和容纳新事实能力的创新理论体系来应对,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应运而生。阴阳证治学在结构上由上篇的阴阳证治学总论、中篇的阴阳证治学理论临床应用、下篇的养生长寿治未病的阴阳证治理论与临床研究和附篇的论文选登几大板块组成。内容包括科学假说、理论框架、概念体系、方法论体系、价值体系、辨证体系、临床应用、属性方药与养生长寿治未病等方面。用阴阳证治学理论所物化的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能够从人体物质能量信息、结构形态功能、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多个层面的阴阳属性切入进行整合调节,并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是应对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集中涌现的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在抗御内伤类复杂性医学难题和提高临床疗效与防治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与临床价值。不仅完善了内伤病辨证论治体系,更填补了内伤病防治理论空白,为传承发展中医药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蕾•症候概念渊源及现代对证候的研究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6:947.
[2]、刘宝延,王永炎•症候、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7年第48卷第4期:293--29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