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指对事物内在本质、必然规律的反映。是指在某一活动领域(如医学或音乐)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或原理;观点就是主观看法,是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理论观点就是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和必然规律的看法和主张。理论是否科学,观点是否正确,只有回到客观实际中进行实践检验才能得以求证,只有在指导实践中才能证明其是否具有科学真理性。只有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思维认识所反映的是客观实际,观点是对客观规律的抽象和概括,那么这样的理论就一定能经受得住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验证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所谓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理论的一个基本倾向是对立于常识,理论需要逻辑上的论证。毛泽东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真正的理论不仅决定着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更影响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能力和水平。理论的价值在于:1理论使人思想深邃,高瞻远瞩。2理论是产生方法与技术的重要源泉。3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活、生产过程中方法与技术的选择和运用。4理论水平和修养也制约着人们对方法与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应用。5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可有效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阴阳证治学是关于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学问,阴阳证治学理论是对中国三千年阴阳文化、中医学阴阳学说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是对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所导致的内伤病多因素致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多维治疗靶标与病因病机变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本节主要从阴阳证治学理论观点之人体生成观、疾病发生观、阴阳整体观、阴阳运动观和阴阳属性观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人体生成观 人体生成观是相对于西医构成论而言的。由于东西方文化发源的不同,对同一个世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西医的构成论认为世界及其万物包括人体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硫、磷六种基本物质构成;构成论的思维方式对人体的研究必须打开来看,由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无限细分,打开来看虽然清楚但伴随着逐层细分而使生命信息丢失殆尽。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的生成论认为世界及其万物包括人体是由气生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老子》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先天地而生的物质就是古代哲学讲的气,就是道,就是无极。无极生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 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是真理,道既规律,道是阴阳。伏義氏用他的天才想象一画开天两画辟地。爻象“—”既是天(阳),爻象“- -”既是地(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中国古人用气化阴阳等哲学概念科学诠释宇宙自然的生成和万物的发生发展,这就决定了东方思维路径是沿着形下之器向形上之道跃升,既研究物之质更研究物之事且精于气化而略于形质。生成论思维路径是努力从个体向天体宏观拓展以此探求事物本源,这种轻器重道或者说轻质重理的科研路径是根据规律利用规则来规范秩序,虽然不打开来看,但通过对外部阴阳平衡状态的把握与调控即可探知和规范人体内部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变化是否秩序井然如何秩序井然。所以,生成论观点对生命科学研究路径具有宏观整体的启示。生成论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男女发育之天数时称:“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形体。”援据《素问·五藏生成》篇名的启义,以生成二字阐发“生生之道”对命名的创意,我们以此称中医学的人体观是生成论观点。人体始于元气,是天地合气,“人始生,先成精”后通过时间整体地生长壮大,也循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和藏气法时的规律演进。这和西医从分子细胞构成特异的组织和系统认知思维大相径庭。生成论与构成论虽都讲究整体,但西医构成论的人体整体,是以细胞等物质为单元,是由解剖单位有机综合的,是体现人体自身空间结构的整体格局较小。而生成论的整体是气一元论的整体,把人体这一小宇宙放在心理社会自然环境这一大宇宙空间和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顺序中纵横考察,属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时空合一的整体和时空运动的整体。中医的人体生成观医学意义在于通过气化阴阳哲学概括系统强化整体思维、运动观点和属性观念,科学揭示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运动变化规律既阴阳运动,用时间概念下的象思维阴阳证治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低成本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二、疾病发生观 疾病发生观是相对于西医学的致病观而言的。西医学的构成论认识产生了致病学说;中医学的生成论观点产生了发病学理论。西医学的形质研究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就是发现了细菌病毒等致病元凶并不断创新防治武器,同时也由于抗生素滥用而制造了超级细菌;中医学的形上研究对人类思维的重要启导就是生命科学的属性和关系研究,并利用药食同源的绿色物质的气味与属性防治疾病,不仅方法科学至简更寓防于治集治调防养于一身,通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以让疾病永不发生。西医的治病观和中医的发病观的根本差异是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不可通约,从世界观方法论到价值观莫不如是,但目的一致且殊途同归;致病观和发病观的根本分野在于实践方法是内求还是外求,中医的发病学观点通过内求,可以无限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可通过调和阴阳关系而有效降低物质消耗并大幅度降低卫生经济运行成本;西医的致病学说通过外求满世界找致病生物并进行对抗性攻杀,在消灭病原菌的同时也干掉了有益菌朋友,过度的物质消耗不仅浪费严重同时也造成肝肾损伤,防治成本更随之增高的惊人。中医学认为,既然世界是由气生成的,所形成的宇宙天体的日月阴阳流转和大自然的四季冷暖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且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那么人体生命作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运动变化是否有其自身运动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认识揭示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健康服务呢?我国古人以时间概念为逻辑开端,凭借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维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不仅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生理病理与防治进行了系统阐述,更提出了系统的养生长寿治未病理论既疾病不发生观,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而阴阳失衡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如《内经》中指出:“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提挚天地,把握阴阳”、“上工治未病”等养生长寿治未病的著名论断。受气一元论影响,中医不仅认为人体是由气生成的并且认为疾病既可以发生也可以预防,完全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阴阳平衡生理功能产生正气可降外安内,阴阳失衡---自身损伤导致邪气内生并易感受外邪内外沆瀣一气而引发相关疾病。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是导致体质偏颇、经络失通、脏腑失和、气血精津液秩序紊乱继而导致物质能量信息运动失常从而引发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是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发生的根本病机。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药食之偏性来调和阴阳---体质脏腑气血之偏颇,治疗手段就地取材药食同源;用阴阳证治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所物化的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根据生长壮老已的不同生命阶段,运用阴阳证治思维使用全息实象诊疗技术努力辨识和调护人体阴阳失衡及其体质偏颇便可实现寓治于防、未病先防、欲病防发、已病早治、瘥后防复融治调防养于一体的价值追求,方法科学至简。西医的致病观认为:自然界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是致病的元凶,物质对抗是主要治疗措施,抗菌消炎成了西医的首要任务,然而由于细菌病毒不断地转型升级与变异,常常使抗菌武器无用武之地,而对由于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和多维治疗靶标的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来说更让西医束手无策,而这又正是中医按照疾病发生观及其阴阳证治创新理论进行防治的优势所在。中医学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不但从自然界去寻找发病因素---六淫外邪,更重要的是从机体内部去寻找发病根源,从而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做出了阴阳运动的规律性说明。中医发病学认为,既然健康的机体能够生病,那就有办法让生病的机体重新回到健康水平。阴阳证治理论认为,人体是健康还是疾病的根本问题是阴阳的平衡与失衡运动的问题。生命阴阳的平衡运动是产生正气的根源,生命阴阳的失衡运动是产生邪气的温床。阴阳失衡---自身损伤---内生五邪---正虚邪胜而引发内伤类疾病,正虚之体因无力抗邪感受六淫而引发外感类疾病。所以在生长壮老已的各个时间段都要以辨识和调护阴阳为首务,燮理阴阳辨识阴阳并维护阴阳平衡是阴阳证治学的根本任务和研究方向,而调平阴阳则是阴阳证治学的价值目标,用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对由于阴阳失衡而导致的相关疾病进行调护,最终实现阴阳失衡---阴阳证治---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平衡阴阳---长寿健康的医学目的。
三、阴阳整体观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矛盾法则的高度概括;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更是一个大的整体;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人、事物、现象及其关系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47]。物质系统的等级越高,其整体层面的独立性和特殊规律就越是不能用其组成部分和物质构成来说明。整体观是指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整体观首先是指宇宙自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人和其他的生命、生物、与植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整体或某一部分出现异常或受到损害,那么整体以及其他方面也将受到影响,整体秩序则因之破坏;其次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体五脏阴阳之气和自然阴阳之气相通应,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社会制度、公共秩序、道德风尚、文明程度和环境的好坏对人体及其精神心理均产生重要影响;在次,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健康长寿是整体脏腑关系和谐、阴阳平衡、气血调畅的结果,同样,疾病亦是整体脏腑关系失和、阴阳失衡、气血失畅的局部表现。任何疾病都是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亦是通过局部病变表现出来。从根本上来看,人体不是一架构成的机器,而是一个生成的有机体。整体性是生命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整体性疾病,任何局部都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只有在整体中才具有局部的意义”[48]。所以,在疾病治疗时更要站在整体高度,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进行综合思考通过具体症候、类症候向理论证候辨识,努力实现整体认知。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特色之一,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通过《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将阴阳整体观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预防和养生等各个方面。阴阳整体观是以阴阳概念为逻辑开端系统探讨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并据此提出了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主客合一、体用合一、形神合一、医药合一、药食合一等一系列整体观思想用于指导中医学理论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四、阴阳运动观 世界是气化阴阳运动的结果。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中国传统文化以时间为逻辑开端讲述着阴阳运动观。《周易》以爻卦之阴阳变化、太极图以阴阳鱼图运动、河图洛书以数字变化演绎着阴阳运动观;哲学用气、阴阳等概念阐述着阴阳运动观之哲理;中医学以全息实象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学科特征诠释着阴阳运动观的应用;而阴阳证治学则用阴阳运动观系统指导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国亦有古语以“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阴阳,阴阳调和,万物方生”解释着阴阳运动观。阴阳证治理论通过对阴阳运动观点的深刻思考,在复杂性内伤病临床运用中对人体阴阳运动的平衡与失衡的状态判断、质量度把握和阴阳理论证候的辨别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阴阳运动观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思维基础。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由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思维方法指导建构的,具有一定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体系。科学家们在建构科学理论体系时,最常采用的是形式逻辑的公理化方法和辩证逻辑的矛盾分析方法。中医理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思维。这种辩证思维是以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角度从阴阳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生命运动,揭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与养生过程中阴阳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和转化规律。中医辩证就是指以反映事物整体的对立规定性的具体概念及其概念体系,揭示事物辩证本质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阴阳运动观集中反映着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关于联系和发展的三大哲学规律。辩证逻辑学家赵总宽等人在《辩证逻辑原理》中指出,对立统一思维律在建构辩证逻辑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四个方面:能揭示同一思想的内在差异;把握不同思维的相互联系;认识对立思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使对立思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结合为整体,形成反映事物整体的对立规定性的具体概念的辩证思想[49]。阴阳运动观是产生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产生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思想源泉。
五、阴阳属性观 属性观是中医学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中三大观点之一,是中医理论的标志性观点。阴和阳分别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并且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阴阳具有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转化特性,阴可变阳,阳可变阴。阴阳互藏,相互转化,物极必反。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是根据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性质、动态、位置、发展趋势等因素来划分的。道法自然,象乱而本序。《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和事上面来的伦理。应天地之道,顺自然之性,体万物之理,察人身之情,立象以尽意,阴阳以属性。宇宙是个大太极,人体是个小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在一定条件下的时空阴阳运动可出现不同的属性与功能。“人是自然运动的结果”(《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类从海洋生物进化到陆地并从猿到人是阴阳运动的必然结果。故中医学的认知思维途径是沿着生成论、发病学、象思维、全息观、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的时间思维轨迹发展的,并通过人体生成观、疾病发生观、阴阳整体观、阴阳运动观和阴阳属性观等观点进一步论证。阴阳属性范畴起到了两个作用:1明确地划定了阴与阳两个性质的规范化标准细则;2提供了分辨事物性质的两套确认标准。有了这一套标准,人们所认识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包括宇宙的起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社会活动、所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变化、联系与发展和所有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可以用属性范畴的标准衡量并对号入座从中找到相应的归属位置。而事物一旦经过属性范畴的规范化标准化划分,就变成为简单的两个基本性质。阴阳属性范畴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将不可观察不可捉摸的多元复杂和庞大多变的问题现象资料和信息转变为能够容纳解释把握和可以操作的两个形象简单的对立性质状态并用阴阳属性进行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方法论的科学至简。属性范畴由阴阳的性质属性所圈定,它以两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阴阳“二元”结构划分出对立性质双方从微观直到宏观的属性范畴,并用阴阳概念进行形象的属性概括从人、自然到宇宙,从医学、哲学到文化,从现象、本质到规律,从物质能量到信息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因为阴阳是以阴气阳气为基础原型的创造,于是阴气阳气的性质与性能就必然是阴阳属性的原始依据,人们就想出一个以阴气阳气的性质性能为基础,向同类似、同意义、同性质扩展的划分方法,即是将一切相似或类似的性质形态实行“合并同类项”的分类归纳,这个做法的基本原则是:性质形态相似和类似的归属为同一性,由此产生出阴阳属性范畴。阴阳的属性范畴基本上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阴气阳气各自的性质与性能;二是一切事物性质与性能的表现;三是一切事物之间的比较差异;四是事物运动变化前后的比较。阴阳证治学认为,既然复杂性内伤病的体质、状态、疾病、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病症、四诊、症候、治则、治法均分阴阳并且必须用阴阳证治思维才能有效辨别概括和解决复杂问题,那么作为治疗工具的药品是不是也得分阴阳呢?答案是肯定的。用药物阴阳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之偏性是辨证论治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临床诊疗必须遵循的组方原则,正是出于上述思考,在多年复杂性内伤病阴阳证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而产生了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防治工具,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并创立了“纯中药阴阳调节剂健康产品群和全息实象远程诊疗技术项目”进行产业化实施。根据阴阳证治学诊断与治疗的内在要求,需要研发在内伤病创新辩证体系“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指导下的全息实象诊断仪及其设备,并根据阴阳证治辨识结果,使用阴阳证治理论物化的阴阳调节剂系列健康产品进行系统的辩证治疗与调护,具有理论医药合一,方法大道至简,技术简便廉验,手段药食同源等学术特点,在用于养生长寿治未病临床中,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均符合《内经》养生学“提挚天地,把握阴阳……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理论要求,是抗御21世纪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的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更是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理论经典。
参考资料:
[1]、赵总宽•《辩证逻辑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2-50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