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阴阳证治学产生的中医理论基础

(2014-07-27 18:52:21)
标签:

阴阳证治学

黄帝内经

景岳全书

医易义

阴阳概念

                            阴阳证治学节选----左占国著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05年1月1日    

文化渊源之《周易》是中国三千年文化之集大成,以乾、坤两卦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阴阳思想。动静奇偶取象运数等阴阳思维是对时间文化的集中反映。气、阴阳等哲学概念是对阴阳文化思维和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医易同源,医理源于易理。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在系统总结传统阴阳文化思维与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阴阳学说”和“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特别是阴阳篇对阴阳的理论与临床价值亦进行了系统阐述。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外感病的有效控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使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的主要威胁,加之医学理念从治疗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和内伤类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的集中涌现,急需一种创新性理论用于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临床的系统诊疗与防治,加之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创制用于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中医保健的系统化理论经典亦成为了中医学发展的客观要求,阴阳证治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并用以填补内伤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空白。从阴阳文化、阴阳学说到阴阳证治学历经上下三千年的文化与学术传承,形成了从阴阳文化、思维到阴阳证治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下面从《黄帝内经》首次创立了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阴阳学说、《黄帝内经》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黄帝内经》不仅是医家之宗更是医学哲学之宗、《伤寒论》以经络阴阳为逻辑开端首开外感病辨证论治之先河、《景岳全书》系统阐述了阴阳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等几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一、《黄帝内经》首次创立了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阴阳学说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在时间文化背景、象思维科学和朴素唯物论哲学指导下形成的生命科学体系,从概念内涵和外延系统惯穿着阴阳文化思维及其哲学这条主线,《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既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维与哲学的提炼与概括,更是对阴阳文化思维与哲学的传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各81篇,均以阴阳哲学思维为主线贯穿于其中,成为了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的典范。

1、阴阳学说是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和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内部,无不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种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动力,阴阳就是对这两方面的概括和总结。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治疗与养生长寿治未病和药食的性味归经,成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统帅与灵魂和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2、阴阳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最早的阴阳概念取象于日月水火,认为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往复形成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序性变化,使阴阳概念充满了时间内涵。

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和阳,即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神明,这里是指物质世界无情变化的意思;本即阴阳。所以说,阴阳运动贯穿于人的生长壮老已的整个生命过程,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无谬,治焉有差”(《景岳全书》);“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阴阳不仅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更是辨证论治的行动纲领,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是以阴阳统领六变而从事临床辩证实践的。

4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通过对阴或阳的属性界定便可对宇宙自然、世间纷繁事物及其现象包括人体生命运动进行属性类分以便于探求本质揭示规律,方法科学至简。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并用以诠释物质运动中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科学规律。所以说,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充分说明阴和阳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和静止不变的,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反相成的。阴阳具有阴阳互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本质特征,即可高度抽象概括到大至无外,亦可无限细分到小至无内,充分体现着整体事物运动变化联系与发展的科学内涵,是最大限度的保持人体完整性和搜集生命活动信息资料的有效方法。

6、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长寿治未病。医学主体根据辩证规律对客体对象的四诊合参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信息进行系统归纳,正确判断出人体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转化及其趋势和阴阳离决等生命状态而做出全息的、实象的、整体的阴阳高度的具体症候、类症候或理论证候的判断,用以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归经及其性能对所辨证候选药组方进行针对性治疗,用药物阴阳之偏性系统纠正人体生命状态及其功能之偏性,理法方药一气呵成,理论运用道法自然,思维方法大道至简,四诊合参简便廉验,技术手段医药合一,治疗工具就地取材,所用药物药食同源绿色天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并充分利用心理意识精神和社会等非物质手段,可有效减少物质消耗而有利于控制诊疗费用和健康维护成本且环保节能。

二、《黄帝内经》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   “四时五脏阴阳”是《黄帝内经》提出的理论框架,四时,广义讲指天地自然,狭义讲指春夏秋冬;五脏,广义讲指人体气化阴阳运动,狭义讲指心肝脾肺肾;阴阳,广义讲指自然界的三阴三阳,狭义讲指人体内的三阴三阳。“四时五脏阴阳”把人体以五脏为主体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季、五化、五色、五味阴阳变化联系起来,体现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通过系统构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充分展现了中医学的全息性、实象性、整体性、动态性、类属性和联系性。 

1、“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的全息性    人体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有序运动的整体并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具有天人合一、主客合一、道器合一、医药合一等学术特点。由于中医药学的取象性,决定了人体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广泛联系性。中医认为,心理、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可产生重要影响;人体按照社会、自然、环境变化规律主动适应,既提挚天地、燮理阴阳即可获健康长寿。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是通过对各自相关信息的正确解读而实现的,《黄帝内经》用“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进行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学的全息性。

2、“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的实象性    四时泛指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变化,所应四时之风署湿燥寒与人体五脏的生长化收藏息息相关,天地四时之气和脏腑之气的千变万化均可用阴阳进行概括总结和属性类分,故《内经》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用于医学研究。这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概念是在时间文化母体下产生并用象思维方式完成的,中医学“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及其内涵均是在实象论哲学指导下完成的,是实象论哲学思维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学的实象性和理论的高度抽象性。特别是阴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哲学内涵,更充分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关于联系与发展的三大哲学思维规律。

3、“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的整体性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药学的整体性是在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宇宙观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的以时间文化为母体的思维哲学人文科学基础。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天地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宇宙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仅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更是相互影响着的,并且与心理社会自然关系密切。《内经》理论认为自然界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之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人体与自然阴阳五行之气是相互收受通应的,人体与自然阴阳和谐,从而使机体保持着相对的稳态,正如《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

4、“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的时空动态性    自然界具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和生长化收藏规律运动,年复一年有序轮回;人体有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和生长壮老已生命周期节律,共同组成人体的生理节律,形成相对固定的生物钟,我们用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进行概括并阐述。由于某种原因至使正常的生理节律或生物钟紊乱超过人体自调节、自适应能力的时候,人体即可出现病理变化。由于外感伤寒可出现循经传的时空动态性病理变化,外感温病可出现卫气营血表里传的时空动态性病理变化;由于内伤病阴阳失衡---自身损伤造成人体经络气血脏腑阴阳多层级时空动态变化并导致从单系统发病到多系统发病的动态性病理变化,可出现晨慧、旦安、夕加、夜甚的动态变化规律,特别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学术特点是对中医药学时空动态性的最佳诠释。

5、“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的类属性    类属性既中医学的属性观。《内经》将人体五脏以五为基数同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相联系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借助五行系统与自然界的五季、五气、五化等相联系,以此来说明人体生命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联系,并用五行生克制化进行调节控制,用阴阳概念内涵进行说明并用四时五脏阴阳进行概括。整体观、运动观和属性观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观点。尽管自然四季春夏秋冬和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错综复杂,用阴阳进行属性类分可更深刻的揭示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社会相互联系和发展的本质、状态、形式和方向,通过属性观思维认知可有效提高对复杂性事物的驾驭能力,并明显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效率能力和水平。阴阳证治学从属性观出发,按照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的整体思维和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的内伤病辩证方法,系统创制了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充分显示出了在防治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的独特创新理论价值和临床实践效果。

6、“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的联系性   中医认为,人体不仅有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活动系统,还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系统的五时、五气、五化等密切联系,既中医学五运六气概念所阐述的科学内涵;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与规律是通过相互滋生又交相抑制而实现的,人体五脏阴阳亦如此,五脏六腑是一个即相互滋生又交相抑制的整体系统。 人是自然运动的结果亦既阴阳运动的结果,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南方色赤,入通于心……。”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以五脏为系统,以五行为结构,以阴阳为属性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形成了《内经》人与自然的系统结构和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反映出《内经》理论体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及其联系性。 

三、《黄帝内经》不仅是医家之宗更是医学哲学之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中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中国医学史上主要学说的形成和杰出医学家的成长无不与之有渊源关系。因此,历代医家将《黄帝内经》奉为医学之宗。《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研究了医学中形而上的普遍问题,是耸立在中华大地上医学哲学源头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医学哲学之宗[17]。具体表现在对医学普遍性问题的系统研究、对医学哲学思维方法的系统探讨、对临床思维的一般性原则的阐述、对医学人文品格的揭示等几方面。

1《黄帝内经》对医学普遍性问题的系统研究    《黄帝内经》从气、阴阳、五行等医学哲学的高度对生命的起源、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运动规律、人与疾病、心理、社会、自然、环境、生态的关系、整体、辨证的诊疗方法 、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学术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医认为人是阴阳运动的结果,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天地自然相通应,并成为了中医理论的核心。

2、《黄帝内经》对医学哲学思维方法的系统探讨    《黄帝内经》以气化阴阳为逻辑开端,从天人合一、主客合一、形神身心、辨证论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寓治于防、医药合一、药食同源等整体观层面对医学哲学思维方法均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成为了认识中医、学习中医、运用中医和发展中医的纲领。   

3、《黄帝内经》对临床思维的一般性原则的阐述    《黄帝内经》以象思维科学为认知途径,通过观物取象、类比推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测变、标本缓急、三因制宜、扶正祛邪、燮理阴阳、因势利导、以平为期等层面对临床思维的一般性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成为了中医主体的主要思维形式。

4、《黄帝内经》对医学人文品格的揭示    《黄帝内经》是脱胎于中国时间文化母体,深受儒释道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不仅具有深厚的以人为本、生命至重、医者仁心、体现关爱的医学人文思想观念,更对中医主体的思维方法与技术素质提出了观象授时、求真崇善、大医精诚、主客一体、体用合一、纵横修为等具体要求。上述所论,《黄帝内经》的象思维科学认知、气化阴阳的哲学韵律、司外揣内的低成本诊疗范式、以平为期的疗效追求、养生长寿治未病的预防思维和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思想均对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的建立和阴阳证治思维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伤寒论》以经络阴阳为逻辑开端首开外感病辨证论治之先河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传承《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并深受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启导,撰著了防治外感伤寒的《伤寒论》经典。《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既后世所称的“六经辨证”[18]。六经辨证体系是仲景先师在五脏阴阳理论基础上,结合伤寒病临床实践而创造的辨证论治典范。在《伤寒论》原序中,仲景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明白指出五脏经络府俞是构成人体的基础,但是仲景更加强调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必须要在阴阳五行的指导下,深谙会通变化之道,才能领悟到其玄奥精深之理。张仲景通过对外感病症进行分析归纳所创立的用于外感伤寒病六经辩证的顺序及其所揭示的传变规律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按照时间思维将外感病发病及其不同阶段的病程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系统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并用三阴三阳六经进行概括和辨证论治。

五、《景岳全书》系统阐述了阴阳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渊源,以太极八卦及其六十四卦演绎着阴阳的科学内涵,《易经》言:“易以道阴阳。”《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明·张景岳在其《医易义》中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以此强调医易阴阳哲理。并在《景岳全书》传忠录的阴阳篇中进行了系统阐述

1、张景岳在《医易义》中对医易阴阳之理的系统阐述    景岳曰:“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并作《保天吟》诗云:“一气先天名太极,太极生生是为易。易中造化分阴阳,分出阴阳运不息。”天为阳,这里所谓的“保天”意即从阴阳的根本上维护人的生命机能,以保障人身安全地度尽天年的过程。此诗比较集中体现了张氏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更具有浓厚的易学(哲学)色彩。作为医家,他往往立足于哲学思想的高度,审视理解和阐发养生愈疾问题,即把医学理论哲学化,或把哲学理论医学化,最终实现哲学医学一体化,才是医学努力追求的真善美价值境界。又说:“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故可以易危为安,易乱为治,易亡为存,易祸为福。致心于玄境,致身于寿域,气数(指一个人所享有的自然寿限)可以挽回,天地可以反复,固无往而非医,亦无往而非易。易之与医,宁有二哉?” 这些论述,可谓句句锦绣,字字珠玑,发前人所未发,言他人所未言。如此纵横解读医易阴阳哲理的深度高度与维度令后人至今难以超越。

2、《景岳全书·序》中对阴阳之理的阐述    查序曰:“天地之道,不过曰阴与阳,二气之相宣,而万物于以发育。”鲁序曰:“人身一小天地也。天地之气,不越阴阳,阴阳和,而后覆载得其清宁,渊岳得其峙,以至草木鸟兽咸若。”

3、《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二)》对阴阳之理的阐述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中之大法。……其在人身,是即元阴元阳,所谓先天之元气也。欲得先天,当思根柢。命门为受生之窍,为水火之家,此即先天之北阙也。舍此他求,如涉海问津矣。学人宜识之”。

“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阴阳耳。至若先天无形之阴阳,则阳曰元阳,阴曰元阴。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为之谓。今之人,多以后天劳欲戕及先天,今之医,只知有形邪气,不知无形元气。夫有形者,迹也,盛衰昭者,体认无难;无形者,神也,变幻倏忽,挽回非易。故经曰∶粗守形,上守神。嗟呼!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见无形者,与之共谈斯道哉”。

“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经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经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盛则寒。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考之《中藏经》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盖阳虚喜阳助,所以朝轻而暮重;阴虚喜阴助,所以朝重而暮轻。此言阴阳之虚也。若实邪之候,则与此相反。凡阳邪盛者,必朝重暮轻;阴邪盛者,必朝轻暮重。此阳逢阳旺,阴得阴强也。其有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者,以正气不能主持,则阴阳盛负,交相错乱,当以培养正气为主,则阴阳将自和矣。但或水或火,宜因虚实以求之”。

综上观之,阴阳证治学是在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和养生长寿治未病成为了医学主旋律的21世纪,在广泛的社会市场需要、人类健康需求和医学理论发展滞后于临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与中医理论基础中的阴阳概念、《内经》中的阴阳学说、《景岳全书》中的阴阳学术思想到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的撰著完成、阴阳证治学体系的系统创立、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的问世和阴阳调节剂健康产品群与全息实象远程诊疗技术的产业化实施,前后共经历了三千年的文化思维哲学与中医学术发展,顺应时代召唤和人类健康需求而得以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