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存在决定意识。阴阳证治学是关于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学问;是有效防治内伤类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用中医药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的创立方法创立过程实现途径和目的价值的科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人文中医与时代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伤病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人类文化有两大源流,以空间概念为逻辑开端的文化肇始于西方,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以时间概念为源流的文化开创于东方,讲求主体与客体的相融。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时空选择不仅决定文化形态的原始出发点,更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因为他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它所使用的范畴便具有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等科学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医学科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同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等科学形态与路径有直接关系,东西方由于文化、思维、哲学基础与人文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共同护佑人类健康。疾病谱的变化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总会被新的疾病所困扰,旧的理论不可能对一切疾病予以解释和说明。医学是解决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文化是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医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中医学的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哲学指导及其理论构建与中国传统象数文化均一脉相承。第一文化相同,第二象数思维相同,第三哲学观点相同,第四人文价值相同。
【关键词】:自然科学;中医学;阴阳证治学;文化;思维;哲学;人文学科;背景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肇端诞生了西方文化,以时间概念为逻辑起点诞生了东方文化。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形态的集中反映。医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故中西医学从认知途径、思维方式、科研路径、技术方法、实践手段与发展理念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1]。中医学是以中国时间文化为背景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以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为指导用象思维方法构建的生命科学体系。阴阳证治学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人文和中医药理论一脉相承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中西文化各有自己的原点,时空选择不仅决定文化性态的原始出发点,同时亦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属于空间文化;而诞生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则具有突出的时间特征属于时间文化。空间文化和时间文化是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影响最大的两类文化,其它种类的文化则介乎二者之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变化的两种本质特性。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统一不可分割。时间具有有序性特征,空间具有广延性特征,各有自己独立意义的方面。当人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可能时空并重而必定有所选择:或以空间为本位,从空间的角度看待时间和万物的存在;或以时间为本位,从时间的角度看待空间和万物的存在。这两种态度和做法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类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不可避免的。之所以有这两种选择,是因为人的思维和感知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中心。因此,在对待外界事物时,或以空间为主,或以时间为主,这两种作法只能分别进行,而不可能体现在同一过程之中。人类文化正是这样被分成了两大源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西方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主,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就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中国文化是以时间概念为逻辑开端展开的。如王弼曰:“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周易畧例》);《易传》曰:“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随•彖》 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艮·彖》亦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变通者,趣时者也”(《易·系辞下》)。六十四卦所揭示的正是自然与人事的时间历史规律,其核心思想可用“与时偕行”四个字来概括。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谓“道”就是不断逝去的时间。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故中国人偏重从发生学角度去理解各类具体事物。孔子:“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中道即时道。《内经》以时间为本位,把人和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过程。其直白而集中的表述,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的本始表现即昼夜四时。四时阴阳正是天地大系统所显示出来的时间。《内经》以四时阴阳为人和万物的根本,可见是要从具体的时间过程研究人与万物的死生、沉浮、终始等一切变化规律。更要注意的是,《内经》把顺从时间所显示出来的规律,如春夏秋冬、黑夜白日等,视为“得道”。这就表明,《内经》之“道”的实质是时间,是时间的根本特性与规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立象尽意,中国传统思维以时间为主,时间一维,朝着一个方向驶去,是不可切割分立的过程整体。势必形成和强化主客偕同、万物一体的观念;空间的特性是并立和广延。空间可以切割、占有,只能分享,不能共享。在空间范畴内,主体与客体之间显示差别和排斥,这决定了西方传统的主客关系采取“对立”的形式。诚然,认识活动必须主体与客体“相对”。但是相对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性质。主客“相对”既可表现为“对立”、“控制”,也可表现为“合一”、“相融”。西方传统所采取的主客对立只是相对形式中的一种,突出了相互排斥性,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和宰制。在自然科学领域,所谓事物稳定的内在联系,大多表现为构成事物的物质实体和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所以,沿着主客对立的认识路线前进,势必要走向还原论既将整体还原为部分,以求真的精神进行物之质研究。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把丰富、生动和个别的外部联系、各种不稳定联系、与认识主体的联系忽略了既现象丢失了,相互联系的信息也丧失殆尽;认识的本质是把握客观规律既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如何运动。时间的特性是持续和变易,时间一维,不可回逆,不可切割,不可占有,只能共享,不能分享。在时间的范畴内,主体与客体之间显示统一与平等的关系。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思维贯穿着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牢固观念。古代学术从“观象授时”开始,思维之初就形成了“以时为正”的思想观念[2]。脱胎于时间文化母体的思维哲学极其自然科学特征,是以关系为本体,以求善的精神进行物之事研究,最大限度地收集自身及其与周围相互关系的信息用以探求事物内部的本质规律。《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充分体现着时间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永恒性,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八八六十四卦更是层层展开的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文化画卷,深刻影响着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以及医学科学理论的形成构建与发展。作为自然科学分支的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是以时间概念为逻辑开端展开的,充分展现了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司外踹内、辨证论治等认识世界的象思维方法与原则,《内经》认识世界的思维原点归根结底是“以时为正”,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认识、归纳、反思、概括事物的现象入手,总结和探索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内在运动变化规律“以时为正--天下随时”,在遵循生命科学自身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并指导理论与临床实践。《黄帝内经》将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转化为医学科学,并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整体理论框架和“五行生克制化”系统论调控方法。中医以阴阳五行为医道之纲领,而阴阳五行概念的实质就是对昼夜四时的抽象概括,使得中医学成为了真正的以时间为本位的的医学。
时间存在的客观基础系事物的变易。没有变易则无时间。但是,光有事物的变易,还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要将时间概念和变易概念作适当的区分。时间一定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要素,而且惟当将三者统一起来,才成为时间。所以,过去现在和将来,必须相对于某一认识主体的当下,并被该主体综合成一个整体过程,这时它们才能成立,才能存在,也才有了时间。因此只有具备记忆和预想能力的主体,才有时间。时间只存在于有生命之主体的认知和行为之中。而记忆是由记和忆结合起来构成的。可见,时间有其客观依据,即事物的变化,但同时不能离开主体的感受、内省和实践。所以,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时间本身,就是主客观的统一。中国传统思维以时间为主,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人在观察客体时,总会把主体融入。因为没有主体的融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既然时间离不开感受,而感受本身正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因此越是深入感受时间,在时间中观察世界,就越会与客观世界融合。而且,时间一维,朝着一个方向驶去,是不可切割分立的过程整体。因此,以时间为主看待事物,又势必形成和强化主客偕同、万物一体的观念。这就表明,天人合一、主客相融与以时间为本位的时空选择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2]。
阴阳证治学是对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和中医学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文化运动特性。正是由于时间的特性是持续和变易并且主客相融,故而中国5千年文化是从未发生过断裂的文化,几千年来,它始终因循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的原则,记录着人们探索自然及人文的艰辛历程,而中医学(古代称之为医道)这门关涉宇宙与生命内在统一性的性命之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象数文化创造,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开创于东方以时间概念为源流的文化是中国象思维科学的沃土,气、阴阳、五行等重要文化元素均是象思维科学概念的结晶,中国文化组成中的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路径均是按照象数思维逻辑展开。因此,通过对中医与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明确中医文化的内涵,探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心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科研路径、哲学基础、人文特点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揭示中医学发展中的内在和外部规律。从文化角度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及其不足,为中医理论的深层次科学研究提供自身的思维模式,为中医未来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路径,为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防治提供低成本医学范式,为养生长寿治未病提供方法学指导。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气、阴阳、藏象、经络等学说均脱胎于以《周易》太极儒道为代表的阴阳文化,《周易》、太极与儒道的许多哲理、易理、象数、义理都广泛渗透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创造性的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儒、道两家是乾坤一-阴阳文化的代表,前者尊《易》“乾刚之阳动”,后者尊《易》“坤顺之柔静”,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共同丰富和发展了古代传统文化内涵。下面从《周易》为阴阳证治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太极图为阴阳证治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哲学智慧两大层面阐述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二、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背景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个人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高度发达的思维。一般把思维分为两种类型: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是文化的反映。中医象数思维是在中国象数文化母体下形成的,属形象思维范畴,其核心内涵是象思维并贯穿于浩瀚的文化与自然科学典籍当中,形成了象思维科学体系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生命观、健康观等认知体系。什么是思维?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事物的本质特征包含结构、属性、关系三个层面。中医学是象思维科学成果,专注于对事物属性和关系的研究。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思维主体想不想、想什么、怎么想,如何在心中进行信息加工是由思维本身决定和主导的。以空间概念为逻辑开端的西方文化环境主要以逻辑思维(概念思维)形式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以时间概念为源流开创的东方文化,形象思维是其主要思维方式。取象运数的象数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更是中医学理论阐释中语境及其表述的主要方式和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经验和信息材料的重要方法。它是中医学思维认识的起始阶段,使认识达到天人合一、主客一体、道器合一、物我交融的思维境界,使中医理论思维呈现了宏观整体动态观的结构图式和运行模式,显示了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智慧,形成了具有自身运动规律的理论特质。所以,揭示中医原创思维的内涵意义重大。一是可对中医自身理论的丰富发展与创新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二是可回应中西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疑问,有益于以共同的价值理念建立文化认同;三是可丰富中国哲学内涵,为当代思维科学研究与发展作出贡献;四是为熟悉感悟理解研究和使用中医药传统理论方法与技术和进一步创新发展弘扬和传播中医药科学真理提供文化自信、哲学思维自信和学术理论自信;五是通过系统揭示中医原创思维内涵可极大丰富自身修为有效医治对中国的文化贫困、哲学贫困和思维困惑。中医原创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具有象思维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在认识论上,中医学以整体关联的视角,以虚实互见、多态模式的思维,以关系求衡的思维认知自然与生命。在方法论上,中医学主要包括司外揣内、活体取象,实体求证以及内求体悟的认知方法,它告诉人们用象思维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医理论构建和实践方法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医学象思维科学体系下的自然观、生命观和健康观[5]。方法论是对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哲学反思,它关注的不是具体方法如何应用,而是从更抽象层面上来把握方法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价值。存在决定意识,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正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两种医学体系共同护佑人类健康而优势互补。阴阳证治学属中医学创新学科,传承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精神,属中国象思维科学体系,是用形象思维方式系统研究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成果。下面从中医学是象思维科学的典型代表、阴阳证治学属象思维科学体系是对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象思维为阴阳证治学理论构建提供了智慧思维方法、中医学是用象数思维概念构建的属于象思维科学体系、中西医学由于文化不同思维方式更不同五个方面系统阐述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背景。
三、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哲学背景 哲学是研究一切事物共同规律的学问。台北哲学家邹昆如用“定位宇宙,安排人生”八个字来形容哲学的价值,并在谈到哲学的内容时指出:知识论是哲学的入门,形上学是哲学的体,伦理学是哲学的用,所以提到哲学便不能疏忽形上学。形上学以“物之事”的联系、属性、关系等运动变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哲学体系下的科学,比如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中医药学和生物进化论等都属于哲学体系下的科学;另一方面,以“物之质”的形态、结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物理、化学体系下的科学如西医药学就是典型代表。所以,从科学分类的观点看,哲学永远是指导各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没有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要思维就必须有思维规定,”《自然辩证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灯塔,哲学的成功无不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又必须用哲学引领方向,因为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有两个熠熠闪耀的星座---哲学与医学。两千多年来,它们交相辉映,折射着人类智慧的光华;他们携手共进的历史,书写着人类文化巨著中最有价值的篇章。中医学是用古代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来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富含人文科学特点,属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具体反映在:一、用“象”建构的中医理论更能容纳、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关问题。二、实象论哲学思维造就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独特学科特点。三、用实象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能反映复杂性疾病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四、用实象论哲学方法解决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方面的问题无可替代。五、实象论哲学指导下的象思维科学体系及其诊疗技术具有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中医学在实象论哲学思维指导下,把人放在自然社会这个整体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并站在哲学的高度,从物质能量信息,现象状态本质以及形态结构功能等高层级多维度入手,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自然、社会、人文等宏观整体上进行把握,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成功孕育了中医药科学体系,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两千多年的中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医学成就令世界瞩目。阴阳证治学全面继承了中医学形而上的研究方法,系统发展了中医象思维科学研究范畴,充分展现了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中医学优势,是对中医学内伤病研究及其辨证体系的创新与发展。阴阳证治学的系统构建与研究目标,旨在启导内伤病防治与养生长寿治未病临床由表象走向深入、由现象走向本质、由经验走向理论、由盲目走向自觉。为解决内伤病临床实践及其世界医学难题提供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和创新劳动工具。下面从象思维哲学基础为中医实象论哲学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用哲学思维方式理解中医及其学说、中医以实象论哲学为指导、实象论哲学是阴阳证治学的重要思想源泉和方法学武器、哲学与阴阳证治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六个方面简要回顾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哲学背景。
四、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人文背景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科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比较好的学科。用科学求真,用人文求善,两者互补而至尚美达圣。在人类精神家园里,最有价值的是科学与人文精神,它们共同折射出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种品格。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精诚融合是医学走上科学圣坛、走向人文境界的标志。何谓人文?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中医学是医学、人文、哲学与文化的有机整合。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体现了科技为行医之术,人文乃行医之本的中国传统人文情怀。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而中医学的人文科学属性更加强烈。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具体的讲是人的健康和疾病。而人则是精神和物质的共同载体,一身具有主观和客观、实体和虚体的双重属性,人,不仅是自然的、物质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精神的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导致疾病的因素亦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等外界物质因素,还有自然社会心理精神情感等非物质因素,从人生实际情况来看,后者更加恒常和普通。另外,治疗疾病的途径亦不仅仅局限于药物和器械等物质途径,还有心理、意识、精神、社会等非物质途径[12]。医学方法亦不是一种,目前就有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为人类健康服务。中国文化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大源流组成,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了各自人文核心内涵及其精神亦都不同程度的对中医学治学宗旨理念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倡导以人为本的崇善性人本思想、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的求真理念和佛家的戒定慧共同引领中医学建立了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价值境界。特别是在学科创立之初它就形成了以人(生物)---七情(心理)---社会—自然(天、地)---环境为内容的整体思维医学模式,不仅比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完整具体,更比它的提出早了两千多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中庸理念对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人认为“中和”是世间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和”是中医科学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方面,全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法度。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去其偏胜,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极致中和,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与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在人体自身是阴阳平和的健康观,体现在病理上是失和为患的疾病观,体现在治疗上是调和致中的诊疗观,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仁义谦和的伦理观[13]。阴阳证治学是防治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并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是对中国三千年阴阳文化、阴阳象思维和中医阴阳学说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充分吸收了中国先进文化人文科学与中医学核心理论的精华,建立了大医精诚、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简便廉验、低耗普适、节能环保、绿色天然融治调防养于一体的阴阳证治学低成本学科价值观,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智慧维护人类健康。
五、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时代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20世纪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以及战乱频发,外感病盛行瘟疫流行,在这一时期外感类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外感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老龄化,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至使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伤寒与温病等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之经典已不能充分容纳解释和说明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全部资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病因病机和相关临床问题,当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的时候,将使许多患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故一些往圣医家明确提出了“古方新病不相能”的敬意的质疑与呐喊,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到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叶天士的温病学思想留下了挑战者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丰功伟绩。二十一世纪是人体生命科学时代,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健康长寿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人类具有认识一切客观世界奥秘的能力,认识活动始终充满终极指向性与现实局限性的矛盾。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总会被新的疾病所困扰,旧的理论不可能对一切疾病予以解释和说明,面对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等一体多病的集中涌现,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根据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创制新的对内伤类一体多病能够异病同治的辩证论治方法与体系既阴阳证治学理论相关证治方药及其效应规律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人类文化科学的发展,曾先后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是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春秋秦汉之际,是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农耕时代;二是六百多年前的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生产力相对发达并即将迎来工业革命。前者是研究“物之事”形而上属性的哲学为代表的极大成功时代,以哲学的成功为标志,使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空前丰富,并为诞生以哲学思辨为理论基础的中医药学提供了文化土壤;后者是研究“物之质”形而下特点的科学为代表的蓬勃发展时期,以物理化学的成功为代表,使人类的物质文化产品登峰造极,从而为诞生以物理化学为理论基础、以认识形态结构本质的西医药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都离不开孕育他的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等科学发展背景。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医理、哲理、易理、文理四者融贯一体,是中医学之所以具有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中医学是科学哲学文化的有机整合,属自然科学范畴。长期以来,知识界和学术界对中医医学、科学、哲学、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缺乏共识,有人无视中医学产生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仅局限于以纯医疗技术标准去对中医进行片面的学术评判,结果得出了中医不科学的结论,这是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和哲学的贫困使然;有人则过分强调中医学的哲学人文属性,热衷于在哲学人文层面上谈论中医的博大精深,甚至错误地认为中医学以人文科学为主要特征,极力淡化中医药学的自然科学本质,结果导致对中医本身的生命科学价值产生怀疑;也有人在强调中医特色时,想当然地夸大中西医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学术差异,从根本上否定中西医学在科学本质上的趋同性和方法学上的优势互补性等,结果是不利于中西医学彼此欣赏、相互借鉴和广泛交流与对话,从而阻碍了中医学术的传承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成长于现代社会并广泛接受现代科学熏陶的各国人民,在没有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人文在头脑中系统建立中医象思维体系之前,确实很难对象思维科学体系下的中医药学进行深度理解沟通和交流,正是由于文化差异、认知障碍和思想分歧常常导致学习中医者心理精神思维与观念上的困惑。只有从医学、科学、哲学、真理、思维、文化、时空等逻辑起点上系统阐述其联系关系及其内在必然,才能使人豁然开朗、扫平思维障碍从而使科学真理广泛传播。阴阳证治学通过多年努力,通过对中西两种医学体系比较、鉴别与研究后发现两者同时面对人体生命科学这一客体,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理论方法、科研路径到技术手段具有不可通约性,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研究主体的文化、思维、哲学及其人文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学术差异,两者不存在熟优熟劣的问题,各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应彼此欣赏、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并允许和而不同。事实证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由于认识主体的思维方式不同,面对同一研究客体可产生不同的科研路径却能够达到殊途同归的结果,但存在着各自明显的优势差异经济运行成本差异和综合效果的显著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对外感与它犯类病原病因比较清楚的疾病,以逻辑思维知识体系构建的西医学擅长并形成优势;而对伤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等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多一体多病的内伤类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来说,则以形象思维构建的中医学为特长并形成优势,这是不以中西主体的好恶而改变的客观事实。只有两种医学体系相互借鉴并不断取长补短,中西主体相互不断沟通与学习,才符合构建未来低成本医学和智慧医疗范式的客观事实和价值追求。随着20世纪中西医学的比翼发展,特别是西医学的崛起,使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21世纪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旧的理论又不能对这些新涌现的疾病给与充分的解释和说明,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困扰人类社会的突出问题,面对新情况就应该有新举措,疾病谱的变化,不仅引起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病种的明显分化和相关医疗市场资源的重组,更主要的是对中西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阴阳证治学就是带着这种责任与担当提前谋划,根据时代卫生主题转换和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一体多病集中涌现等客观现实并对《伤寒论》、《温病学》等主要用于外感伤寒与温病等辨证论治理论的历代经典的系统回顾,结合现代医学认识,经十余年的阴阳证治学理论与临床研究而提出的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不仅填补了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理论空白,更发展和完善了中医药学的内伤病辨证论治体系,是对中国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用中医药防治内伤类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探讨养生长寿治未病规律和有效指导临床运用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家知道,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以空间概念为肇端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科学成就都被淘汰殆尽。唯一没有被淘汰,完整保存至今并仍然在社会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有以时间概念为逻辑起点的中国文化所孕育的中医药学,充分说明中医药学的先进性和科学真理性毋庸置疑。中医药学脱胎于以时间为源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用象思维概念构建的并系统回答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学问,是形象思维下的科研成果,属象思维科学体系,并成功将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升华为医学科学成为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我国当代科学泰斗钱学森在20多年前就曾说过:“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虽然改写的时代远未到来,但阴阳证治学的问世已经为人类抗御和征服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透出了一线曙光,并系统提出了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解放医学生产力;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14];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积极开拓8万亿健康产业市场并力促卫生经济转型升级[15];用《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开创移动互联智慧医学的美好未来等中医科学研究方向[16]。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医药学是以时间文化为源流并与之相应思维模式、哲学特点、人文价值相一致的生命科学体系,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阴阳证治学是在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研究中,通过探索发现掌握和求证内伤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病因病机规律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关于系统防治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一体多病和有效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综合性中医理论专著,是对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从理论背景、科学假说、理论框架、概念体系诠释、辨证论治体系的构建和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的创制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哲学基础、人文价值、中医药学术特征和时代现实需要一脉相承,并在有效抗御内伤病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而完善了内伤病辨证论治体系并填补了系统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理论空白,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资料:
[1]、左占国•比较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J]•新浪博客2014年7月19日。
[2]、王琦•取象运数的象数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年2月第27
卷第2期[3]、左占国•实象论哲学思维智慧结晶--经络学说[M]吴以领•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4年2月。
[4]、左占国•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与中医三维思维智慧赏析[M]吴以领•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8)•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2年2月89--93页。
[5]、 杨荨鲜•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J]•论坛•中医文化。
[6]、王琦•中医原创思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年9月第27卷第9期
[7]
毛嘉陵•象思维推动中医药学术创新[J]`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0月第三版•视点。
[8]、王树人•论象与象思维[J]•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8月第24卷第4期79--82。
[9]、吉文辉•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