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医思维创新概论--内容提要--左占国
(2014-04-15 06:43:58)
标签:
《中医思维创新概论》《阴阳证治学》左占国复杂性内伤病低成本医学范式 |
《黄帝内经》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经典巨作,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经两千多年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其科学真理性毋庸置疑。其中的气化阴阳学说理论框架,不仅是中医学科构建的理论核心,对中国哲学、社会管理及其它领域均产生深刻影响。内经中明确提出: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气化阴阳学说首先回答了世界的物质性,并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加以证明。中医理论的气化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象思维科研成果,不仅广泛应用于疾病诊疗防治学,也同样对康复保健养生长寿治未病有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气化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价值,为医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气化阴阳的实象论哲学思维智慧,奠定了中医学保持时代先进性和社会贡献度的科学基础。
作者在多年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探索生命科学的途径不是只有一条,生命科学的探索不仅是以西方逻辑思维分析的还原的微观的和实验的方法,还存在着以东方形象思维演绎归纳推理与综合为特色的以实象论哲学为指导的全息的、整体的、系统的和辩证的象思维研究途径,这两条途径应该是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取代。阴阳证治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医学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血脉相连。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首次将中医与西医提到了同等的地位并在十八大报告予以重申,随即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医改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中医药发展明确提出要求并作出部署。充分证明中医药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两千多年的中医学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真理。
在人类思维科学发展史上呈现着两大趋势:以空间文化为主体的西方以逻辑思维(或概念思维)为代表,而以时间文化为背景的东方则以形象思维为主流;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是21世纪科学的突破口”哲学思维的不同必然导致东西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故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所走的道路也不同,中医和西医同是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但各自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与诊疗技术截然不同,特别是在保健养生延年益寿治未病等方面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建立符合科学体系自身文化、思维、哲学与学科内涵的检验检测、考核评价体系是客观必然。而今思维科学是科技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学前沿之一,是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想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首先要把民族的文化、哲学与思维方式及其技术标准呈献给世界,让先进的文化、哲学、思维方式和学术标准被世界熟知,让我们带着本民族的理论文化自信、哲学思维自信和中医学术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中医思维创新概论旨探讨中医药象思维文化哲学背景、认知方式、研究途径与学科智慧,充分发挥象思维科学指导医学实践的整体优势,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努力降低百姓看病成本,积极应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症和妇科杂症的困扰,推动节约型社会构建与发展,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英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向世人庄严宣告:凡不用新良方者,必将遇到新的邪恶,因为时间是最伟大的创新者。纵观历史,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结绳记事到手提电脑,从刀耕火种到飞船上天,无不是认识的刷新、观念的更新和思维的创新。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的结果。可以断定: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自然社会与人类需求矛盾运动中所激发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类医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巨额医疗费用的提高,以让患病者不堪重负,一旦得了内伤类复杂性疑难重症更是百转难医,西方的微观医学研究,认识越来越细,而不能治的病却越来越多,不仅让医学界临床乏术,更是让得病者苦不堪言。面对新情况与新问题,就要有新对策与新方法,责任重于泰山,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创立新的应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症和妇科杂症的中医药创新理论体系方法学体系辨证论治体系以及低成本诊疗体系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用廉价高效的专科专病专药来解除百姓疾苦,服务人民贡献社会是客观要求时代需求与患者急求。正当西医微观研究走向困惑的时候,中医宏观整体的研究思维犹如航海灯塔,正在为生命科学研究引领方向。特别是他的简便廉验特色低成本卫生经济学运作方法和高效低耗节能环保的形象思维智慧,必将成为东学西渐的重要载体被世界人民所乐受。正是基于东西方思维路径的差异性复杂性内伤类疾病威胁人类健康的紧迫性社会需求的时代性和低成本医学范式研究的必要性而编写了这本《中医思维创新概论》。由于写作水平和时间所限,故出现谬误在所难免,肯望慧眼卓识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左占国·实象论哲学思维智慧的结晶--经络学说[J]//吴以领·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M]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 2014、2月 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