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证治学》简介---左占国
(2013-03-10 19:32:26)
标签:
传统医学
方法论
《阴阳证治学》
保健养生治未病
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
|
|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必须科学系统的阐述其概念、内涵与外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概念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形式。概念的内涵是指它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度,外延是指它揭示事物的广度。因此,一个学科概念是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的概括。辩证逻辑认为,概念的形成有一个基本的程序,即从直接表象到前科学概念再到科学概念,后者包括着科学概念的系统性含义的获得以及科学术语(概念载体)的精确化。对概念的辩证本质的研究,是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形成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真理性又要返回实践中接受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是人的认识日益接近于客观现实的一般途径。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概念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中医药学属象思维科学体系具形而上属性。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广泛渗透于自然科学领域后,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组方选药并还用于指导保健养生与治未病。气化阴阳,阴阳是对矛盾法则的高度概括,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四个方面和五行的生克乘侮与制化等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学科特色和宏观综合的系统效应--承制调平。中医药治疗的整合调节效应--承制调平是吴以领院士总结提出的,王永炎院士早年亦曾系统阐释。“承制调平”是中医学基于气、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运动内稳平衡机制、病理损伤的代偿性调节与疾病治疗及其治疗效应的高度概括。气的升降出入、阴阳的消长转化和五行的生克乘侮在生命体中同时存在,既系统中同时具备“促进”和“制约”两种相互拮抗的信息交流,具有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的生物学机能。承制调平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中医学对生命运动的自稳调控机制、机体对病理损伤的代偿性调节、疾病治疗的高度概括和对系统效应目标的科学阐释。《阴阳证治学》在传承传统文化、古代哲学和历代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系统效应--阴阳承制调平”“阴阳证治--调和治平”等重要学科概念,是对内伤病病因病机共性规律、疾病防治共性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阴阳证治学》是研究内伤类复杂疑难性慢性病及老年病共性发病规律、病治异同规律、属性化方药组成规律既人体阴阳状态、识别方法、辨证论治、组方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阴阳证治理论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发展。《阴阳证治学》是研究内伤类慢性病发病特点、病因分类、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证治规律、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阴阳是长期存在于体内的生理功能状态,是对人体生命活动中形神互化、脏腑运化、生理变化、质量(物质与功能)转化机理的高度概括,是正常生命功能运动和内环境稳定状态外在表现的归类方法。阴证和阳证是广泛存在于多种老年性疾病、慢性病和内伤类疾病中的病机状态。其内涵是指内伤类致病因素引发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和功能形态结构改变导致的各种内伤类疾病表现;外延包括致病因素导致阴阳盛衰引起体质、经络、脏腑、气血、津液阴阳失衡、失稳、失序、失态、失常的各种疾病。阴阳证治相关组方及其制剂旨在用中药之偏性来纠正人体之偏性(既物质--能量--信息紊乱的复杂病理变化)而达到愈病养生康健之目的。
1、阴阳的概念和对中医药学的指导作用
阴阳及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人基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而形成的。阴阳思想最早要逆源于《周易》,先秦诸子百家中就有阴阳家,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并用它来分析、论证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成了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2]。其中虽然专论阴阳五行学说的篇章不多,但阴阳五行的思想方法,理论观点,是融合贯穿在《内经》的各个篇章之中的,并对其概念和基本内容,以及在生理、病理、诊断、治法、药性中均作了初步论述;东汉大医家张仲景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并在其编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创制了主治肾阳虚衰证的肾气丸,是后世历代医家温补肾阳虚证的有效方剂;宋钱乙在其所撰《小儿药证真诀》中首创主治肾阴虚证的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成为了治疗阴虚证的基础方剂;由此阴阳辨证论治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药以具雏形,疾病的共性规律和阴阳证治微露端倪,从而形成了阴证和阳证证治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为后来的异病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可惜的是钱乙身后上千年中阴阳证治学说并未引起重视,虽不乏善陈,屡有验案,但只停留在经验积累层面,未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阴阳证治学说,建立“阴阳证治”体系,系统总结内伤病发病规律与异病同治规律,对诊断治疗复杂性内伤类慢性疑难性疾病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其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和预防内伤类病因侵袭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也是留给当代医学工作者的重大科研课题。
2、阴阳学说理论回顾
既然阴阳学说具有如此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什麽在两千年来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未能形成系统的阴阳证治体系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阴阳辩证对发病缓慢为时较长的复杂性内伤类疾病及其慢性病、老年病的临床指导意义较强,并且阴阳学说具有文化性、哲学性和医学性多重属性,属高度抽象的医学理论,在过去急性外感病盛行的年代里,积极创立六经辩证、六淫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表里寒热辩证是当务之急,无暇顾及内伤病慢性病及老年病辩证体系研究,加之古代战争频发,人口寿命较短,内伤类疾病不是健康的主要威胁,故临床实践机会较少,从而制约了阴阳证治学说的发展,虽然脏腑辨证所涉及的阴阳辩证内容较多,但只就单系统、单病种以及单病位的盛衰虚实而论,缺乏系统的规律性的总结概括,更未形成指导复杂性内伤病属性辨证论治的科学系统方法论,对多因素致病、多病位损伤、多系统发病、多重病理变化、多种临床表现和多维治疗靶标的内伤病来说,均不能达到时代要求和防治目的,这让内伤病临床颇为困惑,更让患者反复就医难成夙愿,不仅大大增加防治费用和就医成本,临床疗效亦难遂人意。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社会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传统医学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以显然不能适用复杂性内伤病研究,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及其临床运用。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系统研究内伤病病因病机变化的共性规律、异病同治的阴阳证治规律和治疗方药的属性组方规律,创制内伤病属性化辩证论治方法,建立“阴阳证治”体系,提高内伤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水平,是当代医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河北博雅中医-阴阳证治学科远程诊疗网:www.boyazhongyi.co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