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代先贤的学术创新铸就了中医理论科学体系

(2013-03-09 11:47:00)
标签:

博雅

病理

疑难病

康复医学

解决问题

中医上下三千年历久弥新,其理论体系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历代先贤共同努力创新的结果。他们从中医的概念到内涵,形式到内容,理论到临床,体与用等不同角度与层面不断创新并丰富着中医药学。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和中医药科学成果的取得是历代中医药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生卒于公元前407~310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医家扁鹊可谓中医内科之鼻祖,他告诫后来人看病要望色、听声、写形、切脉(既后人总结的“望、闻、问、切”四诊),问病之阴阳,详察于体表,深究于内里,切气口于左右,特别是他的望诊可谓一绝,当年过齐,应招朝见齐恒候时望其有疾,不治20日后将死,齐恒候不信自己有病,未治。20日后果如扁鹊所说不治而死,足见扁鹊望诊之神,医道功底之深厚。扁鹊素以全科而闻名于世,注重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的地域看病会根据不同的地域风俗看不同的病,或为带下医,或为耳目痹医,或为小儿医随俗而变,并提出了六不治,直到现在仍然对医生诊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体现着随情势而变的创新思维。继他之后的战国秦汉诸子百家争鸣时期,《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天才思辨铸就了中医学奠基之作成为了至今仰奉的圭臯,故《黄帝内经》是集体创新智慧的结晶。《内经》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和动态是空的辨证论治方法学构建起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内容涉及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养生学说和运气学说等多维层面,成为了中医药学的母体理论。随着时代推移到了汉代,社会对医学产生了新的需求,人们对医者亦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主体正在呼唤着操作性更强的创新理论来指导临床为其所用。秦汉时期战乱频繁,外感病成了健康的主要威胁,汉·张仲景在系统总结外感伤寒病因病机规律和脏腑内伤规律的基础上成了创新力作《伤寒杂病论》创建以六经和脏腑辨证为纲领的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并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树立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伤寒杂病论》创新理论至今仍以它璀灿的光辉指导着我国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医药合一是中医学的显著特征,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中药研究的同步发展,到了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在传承唐慎微《证类本草》《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唐本草》等有关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撰著而成的《本草纲目》是世界上影响最大、最早创造植物分类法,考订详细的药物学著作。书中对每种药物的产地、性味、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方剂配合都详加叙述。编写所参考书籍甚多据有人统计他所引据的典籍758种,精读的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800多种,时珍先后读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东垣试效方》等古代医书277家;本草学名著84家,引据《说文解字》(许慎),《字说》(王安石),《名苑》(司马光)等古今经史440家;转引《易经注疏》等共151家。正如《本草纲目》自序中所载:渔猎群书,搜罗百氏该书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总结,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医药学家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是医学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也是截止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药物学创新专著,正是因为《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研究所具有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以至于至今还没有人能超越他。

时至明末至清是温病学术萌芽成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瘟疫流行,原有用于诊治外感病的中医药理论如《伤寒杂病论》等由于历史的局限,已不能对现有温热类疾病进行全面解释和说明,创新发展温病学说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首开温病学先河,清·叶桂,字天士,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并创立了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其后,·吴瑭,字鞠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著成创新力作《温病条辨》并创立了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温病条辨》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创新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纵观2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截止到20世纪70年伴随着代现代医学的成熟与发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外感类伤寒与温病等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变革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使伤于七情、饮食居处和阴阳喜怒等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面对老年病、生活方式病、富贵病、代谢综合征、骨骼退行性病变及心脑血管病等内伤类疾病的集中涌现,对这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并造成人体结构形态功能多重损伤性疾病,如何用低成本高疗效的智慧医学来应对,是摆在学医人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当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复杂性医学难题,也在向整体医学、系统医学回归。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中西医内伤病临床研究,结合现时代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而编写了关于探索中医学思维创新的《中医思维创新概论》和关于探讨研究临床内伤病共性发病规律和异病同治共性证治规律的学术专著《阴阳证治学》。旨在发挥中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转换诊疗思维与方式,用阴阳证治思维和阴阳承制调平方法,使用调和治平阴阳证治系列组方来充分调动人体自然愈病能力,让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患者达到自修复、自调节、自适应、自稳态的生物学效应——阴阳平衡而愈病疗疾、强身康寿,更加彰显中医药整体、系统、辨证、衡动的学科特色。
  提出和分析问题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表现为理论体系的建构(肯定)--解构(否定)--重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发展过程,自我超越则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必然。当理论滞后于临床的时候,将使许多患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故一些往圣医家明确提出了古方新病不相能的敬意的质疑与呐喊,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人体生命科学时代,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健康长寿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人类具有认识一切客观世界奥秘的能力,认识活动始终充满终极指向性与现实局限性的矛盾。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总会被新的疾病所困扰,旧的理论不可能对一切疾病予以解释和说明,面对新的医疗困惑,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根据内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创制新的辩证论治方法既《阴阳证治学》及其相关证治组方,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增强内伤类疾病的防治能力。而阴阳证治体系的建立,将对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养生医学提供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智慧与技术支持,流程自然,低投高效、低碳环保、疗效神奇。
  《阴阳证治学》概念 《阴阳证治学》是关于防治内伤类复杂性疑难性慢性病及老年病的认识论、方法论及价值观的学问;《 阴阳证治学》以实象论属性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体阴阳生理病理为基础,以属性辨证论治和阴阳承制调平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是研究复杂性难愈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及老年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共性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阴阳证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以《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类经》为研究重点,以整体观、属性观、运动观、平衡观为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为逻辑起点,以复杂性内伤病为切入点,在传承和总结往圣先贤阴阳类属病治异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阴阳概念为核心的内伤病辨证论治理论与防治方法,从而使内伤病在体、病、因、机、脉、证、治、药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内伤病防治的理法方药系统工程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力求揭示复杂性内伤病的病因病机本质及其客观规律,为内伤病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指导,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工程-网络医学模式和中医药自身运动规律要求,属内伤病研究的创新理论成果。 
                              左占国——
河北博雅中医--阴阳证治学科远程诊疗网:www.boyazhongyi.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