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八十一:《孩子的“人情消费”》

分类: 家教杂说 |
赵忠心
现在,一些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人情消费”。孩子的“人情消费”苦了工薪阶层的家长。
一位家长说:
“前几天,我们家山山过生日,非要请同学吃‘巴西烤肉’。没办法,我只好带他和他的同学一起去吃了一顿。十多个孩子,一次就花了五百多元。”
这位家长说起儿子过生日这件事,就一脸的无奈:
“你不答应孩子吧,孩子不高兴;答应了孩子,又给家里增添了一定的负担。最叫我惊讶的是,来参加儿子生日宴会的孩子,每个人都为儿子准备了价格不菲的生日礼物,不收不好,收下了,不又是一份‘人情债’吗?”
13岁的小军一直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还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前几天班里改选干部,小军参加班长的竞选,并且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位新班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自己的几个好哥们一起到KTV唱歌,而这些请客的钱是哪里来的呢?
小军的回答:
“是我以前的压岁钱。以前每年过年我都把压岁钱攒着,用来给同学买生日礼物、明信片和请同学吃饭。谁叫我们是同学呢。”
对此,小军的父母也觉得很无奈。因为小军从小自尊心就很强,绝对容不得别人看不起他,更不愿别人说他小气。
在人情消费蔓延于中小学校园,过生日、竞争班干部、考试拿第一等,都成为“人情消费”的名目。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孩子,也会请一些比较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玩,而这些消费的买单人,则都是孩子的父母。
有的学生说,也不想过生日请客,可某某同学过生日请我吃了饭,要是不请他,就显得我小气了。
有的说,当初“竞选”之前我就和他们说好了,只要我当上班长,就请大家一起去唱歌。他们在竞选时都投了我的票,我当然要“履行诺言”了,不能言而无信。
面对这种情况,有家长无奈地说:
“现在这些孩子,做事说话简直就跟大人一样,动不动就讲‘关系’,论‘哥儿们’、‘姐儿们’的。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批评他们吧,他们反而会理直气壮说,你们做家长的平时不就是这样交朋友吗?我们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