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之二百二十二:《说距离》

(2025-06-21 06:11:52)
分类: 随笔
随笔之二百二十二:《说距离》

随笔之二百二十二:

《说距离》

赵忠心

此次疫情爆发以来,有一个名词使用率大大超过以往。

这个词就是“距离”。

前一段时间,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候,疾病控制专家几乎天天谆谆告诫大家:外出时,一定要随身“携带”口罩,到人员密集的场合,一是要“佩戴”口罩;二是要保持“安全距离”,或叫“社交距离”。

何谓“距离”?即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

比如,我们小区距离学校二十多里地。

这里说的是“空间距离”。

鲁迅先生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一文,距离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但仍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里说的是“时间距离”。

疾控专家所说的“安全距离”,或叫“社交距离”,就是指的“空间距离”。

在疫情期间,保持“安全距离”或“社交距离”,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爱护和尊重。

有的疾病防控专家无不幽默地说:“防火防盗防同事。”

为何要“防同事”?因为同事是关系密切、经常接触的人。平时,同事之间感情深厚,说话谈事,往往距离很近,亲密无间,甚至是勾肩搭背说悄悄话。

过去这样,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没什么危险。现在,人传人的疫情爆发以后,就是再亲近的同事、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不知道同事、朋友接触过什么人,接触没接触过带有病菌的人。

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相互疏远了。其实,恰恰相反,空间距离是远了一些,避免发生相互传染疾病的可能,相互都获得保护。实际上,是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心理距离却更亲近了。

说到“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是在疫情发生以后是一种“自我保护”。

细想起来,其实,就是在疫情没有发生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何尝不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呢?

比如,小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班里有好欺负弱小的、横行霸道的熊孩子,家长往往会嘱咐孩子,别招惹那熊孩子,离那熊孩子远一点儿。我记得,我小时候上学时,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我母亲就是这样嘱咐我的。

比如,孩子长大成人上班了,要进入社会,家长会嘱咐孩子: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什么人都有,离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远一点儿。我的儿女开始上班时,我就是这样嘱咐他们的。

比如,开车上路时,警察会提示司机,不要跟前车跟得太近,要时刻保持车与车的安全距离,免得刹车不及时撞车;开小轿车的,要尽量离大货车远一点儿,免得出事故。

再比如,今天早晨,北京电视台的早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播送天气预报时还说,今天会有四五级西北风,间或也会有七级大风,出门要离广告牌远一点儿……

“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婆媳关系。

现在,家庭里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

过去,儿子娶了媳妇,不能跟老人分居单过,很多家庭是“三代同居”,“四世同堂”。那个时候,婆婆使唤儿媳妇天经地义。婆婆有多强势,儿媳妇也得忍受;多过分,儿媳妇也得服从,不能与婆婆分庭抗礼。

有“矛”有“盾”,才能形成“矛盾”。传统社会的家庭里,只有“矛”,没有“盾”,家里就没有“婆媳矛盾”,说不上有什么“婆媳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时代变了,年轻人都有个性,独立自主意识强烈,儿子、儿媳妇跟老人同居一起,朝夕相处,免不了“马勺碰锅沿儿”。

现在的儿媳妇,有几个能够逆来顺受?要是遇上比较强势、霸道的婆婆,有几个儿媳妇能够心甘情愿地忍受?又有几个婆婆能够容忍“不甘示弱”,敢于跟婆婆“分庭抗礼”的儿媳妇?

家里既有“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的矛”,也有“什么东西也戳不破的盾”,而且是“朝夕相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为避免出现“婆媳矛盾”,有条件的,还是尽可能分开单过,双方时不时地走动走动,使婆婆和儿媳妇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减少直接接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婆媳间发生摩擦、冲突、矛盾,婆媳双方内心还都对对方存有一些念想,婆媳关系会处得更好。

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也是说“距离产生美”。

小两口成天价在一起厮守,耳鬓厮磨,亲同形影。时间长了,往往会产生“审美疲劳”,没有了激情。厌烦了,还很有可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磕磕碰碰,发生一些不愉快。

如果有一方临时去外地出差,分别一段时间,很容易情不自禁地产生思念之情。出差回来,重新相聚,会感到谁也离不开谁。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小别”,即短时间的、暂时的“时间距离”,不是长时间的、遥遥无期的“大别”。如果分别时间太长了,在漫长的“时间距离”过程中,夫妻之间的感情,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淡化。假如有第三者介入,婚姻难免会出现重大的变故。

再比如,政商关系。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政府与企业家,既相互依存,又职责各异,在交际中,应当有底线、有距离。

政府官员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与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民营企业家要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亲”、“清”二字,要求政商恪守法治底线、公正标尺和双赢目标。既要矫正称兄道弟、勾肩搭背、过从甚密的官商不分,又要防止谈商色变、为官不为。做到有交集而不搞交换,有交往而不搞交易,携手共建交往有道、公私分明、相敬如宾,各尽其责、共谋发展的良好政商关系

我理解,“亲”、“清”二字,形象道出了两者相处“亲密”而不失“分寸”的正常状态,即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称之为“安全距离”。

“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事物和人物。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有一首名为《题西林壁》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的是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与庐山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不仅仅说的是游历山水的理性认识,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实际上,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当局者”,即下棋的人;“旁观者”,即看棋的人。这是说,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比喻当事人,因为身处其境,有利害、得失的牵涉,导致判断力下降。所以,看不清形势,不能明了事情的真相。而局外人,因为摆脱了利害、得失的牵涉,往往能够看清形势,明了事情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仍旧说的是“保持一定距离”的问题。

 

(2020年10月11日星期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