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当当页面已经可以预售。购买链接,网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29525471.html
赵忠心
据前几年报道,河南信阳某中学高中女生,就是因为不能容忍别人学习比她好,半夜起来,把一杯硫酸泼在同学的脸上,造成了终生的残疾。
消息传开,引起社会震惊。青少年儿童争强好胜是可以理解的,别人超过了自己,就发奋努力赶上去、超过去,这是竞争;而这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是竞争,完全是“嫉妒”。
有的青少年分不清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嫉妒,常常有人把“嫉妒”误认为是“竞争”。竞争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而“嫉妒”则是消极的。“嫉妒”是与他人相比较,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据英国著名学者麦独孤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在儿童时期就有可能有嫉妒心的表现。如父母对子女待遇与关怀的差别,偏疼偏爱,不能一视同仁,最容易引起子女的嫉妒。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家庭及社会待遇,也随时有引起嫉妒心的可能。
嫉妒心理,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嫉妒虽然是自我与他人相比较而产生,但一般必然涉及第三者对某人的态度。比如,比如教师对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和品德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家长对孩子的不同态度,单位领导对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因能力和成绩不同而在待遇、升迁上的区别对待,这都是引起嫉妒的“导火线”。没有第三者的参与,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般不会引起嫉妒。
第二,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因为只有此类人才有可比性,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同事、朋友之间。在地位、年龄、程度相差悬殊的人之间,比如,小孩子与老年人之间、小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与工作多年的职工之间,一般不会产生嫉妒心理。
第三,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比如,品行端正的人,自认为“身正不怕影子邪”,就不易产生嫉妒心理;品行不端的人,不能客观地对待自己和别人,自己不行,也不许别人超过自己,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心胸狭隘的人,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而心胸宽阔的人,则不易产生。
第四,嫉妒的根源与人的潜意识的情绪有关。所谓“潜意识”,也叫“下意识”,在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就是说,“潜意识的情绪”不是意识的自我所能完全控制的。或者说,嫉妒主要是、但不完全是意识活动,因此不完全是理性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情况,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一般是夸大,至少是程度上不成比例。
有嫉妒心的人,为了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自己要占有优势,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而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贬低、打击、中伤、抵毁别人,企图投机“获胜”。通过不正当手段获胜的,不是真正的强者,而是“虚假”的强者,“外强中干”,“不堪一击”;那“胜利”也仅仅是表面的,暂时的,是靠不住的,经不住实践和时间的考验,迟早会“露馅”。
“嫉妒”这种心理和行为,在个人发展中,只能起到腐蚀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只能发挥消极作用。
具有竞争意识和能力的人,越竞争就会越自强不息;而具有嫉妒心理的人,越嫉妒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消沉、自私、凶狠,在思想品德上出问题,甚至会出现心理的疾病或违法犯罪行为。
据报导,一个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博士的姓卢的中国留学生,学位已经通过,只是因未能获得最高分,因而也就没有取得最高的奖学金。一气之下,竟然开枪杀死了参加评审的四位教师,杀死考试中胜过他的上海来的留学生,然后开枪自尽。美国报纸称卢某为“冷血杀手”。
当然,这是极为个别的现象,该人凶残地将评审者和优胜者置于死地,犯罪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他那病态的嫉妒心理恶性膨胀,不能不说是重要的祸根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甚至会相当残酷,这是对每一个人生存能力和心理状态的严峻考验。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健康情绪的培养和训练,教他们学会宽容、豁达、善良、友爱,能正确地评价和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和评价别人,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奋进的积极精神。家长、教师、领导发现他们有嫉妒心理的苗头,要及早加以诱导、纠正、克服,防患于未然。
“嫉妒之心不能留,留来留去留成仇。”千万不能给青少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埋下“祸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