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十九:《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

分类: 家教杂说 |
一位家长来信咨询说,妈妈在午睡,小儿子偷偷地走进屋子,窸窸窣窣地翻妈妈的衣服。从妈妈的口袋里拿了两块钱,悄悄地放到自己的兜里了,而且已经是第三次了。妈妈发现了,但没有吱声。曾想当场逮着孩子抓个“现行”问个明白,但又担心伤了孩子自尊心;不问吧,又害怕孩子养成坏习惯。
家长问: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现在的早期家庭教育在方向上有偏差,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早期智力开发上,对品德和习惯的培养不大重视,有的家长甚至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是很有害的。孩子小时候,习惯和品德上出点儿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等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和品德,再去纠正,那将是很难很难的。
这位家长,注意到孩子的品德和习惯问题,头脑是很清醒的,有教育意识,我很赞赏。
学龄前的孩子,还不具备犯罪能力,品行问题一般也谈不上,至多就是个不良习惯问题。但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常言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良习惯若不加约束,不防微杜渐,及时制止,任其自由泛滥,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品德问题,甚至会导出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桑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
“你这老东西,该死不死,还要骂我。你当心点,我迟早要弄死你!”
父亲听了儿子这浑话,气得浑身直发抖。他心想:这浑话虽说是儿子在气头儿上说出的,也不能不防着点儿。当天晚上,他把一只小斗桶放在铺好的被窝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觉。他则静悄悄地躲在床后边,屏息着气,看他儿子的动静。
光阴似箭,一晃过去了十多年,这位富翁已经有八十多岁了。暮年孤独,苦不堪言,睹物兴怀,悲感交集。虽恨儿子无良,但仍旧希望儿子脱胎换骨,改邪归正,重新回到身边来。
有一天,老人家正在桑园里独自散步,忽然有一年逾三十的农夫朝他走过来,对他说:
“老人家,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弯过来。”
“老弟!你开什么玩笑啊,老桑株哪里还能弄得弯?”
那农夫说:
“不错,不错,桑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
“你仔细看看,我是谁?”
“桑枝要小弯,儿子要小教。”老人和儿子都从切身经历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忽视早期品德教育的做法是错误的,不仅危害家长,也会使孩子受害。许多犯罪青少年的出现,都是与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放任自流有直接的关系。
三、管教小孩子要谨慎从事
对小孩子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取谨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地处理。小孩子的心理很稚嫩、脆弱,经不起重击;若是在一气之下,态度粗暴,卤莽行事,把孩子痛打一顿,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很有可能会伤害孩子,把孩子推向邪路,事与愿违。
我想,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一定非要“抓现行”,可以事后找孩子谈话。谈话时,也不要直接指出孩子的行为,而是启发孩子自己坦白,究竟做了什么错事,跟家长讲清事实。让孩子觉得家长早就发现了自己的行为,家长没有当面指出,是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照顾他的面子。也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会促使孩子自我约束,检点自己的行为。然后,指出行为的性质和危害,进行严肃批评教育。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能放任不管,放任无异于“助纣为虐”。小孩子其实也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家长不允许的。要不,他为什么会在“妈妈午睡”时“偷偷”地拿钱呢?很有可能是由于经不住什么诱惑,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欲罢不忍、欲罢不能而已。
家长在批评教育时,不要轻易定性为“偷盗”行为。不要草率地给孩子身上贴上“小偷”的标签。千万要注意!
可以严肃地表明态度:这种“私自拿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绝不允许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若是需要,必须经人允许。并严正警告:如不立即克服这种不良习惯,在一定条件下性质会发生变化。
家长还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要胡乱花钱,还是正当的需要。胡乱花钱要制止,正当需要要满足,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支配钱的能力,酌情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指导、并监督孩子如何花钱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