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六十四:《小彼得的帐单》

分类: 家教杂说 |
《小彼得的帐单》
赵忠心
都说外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注重培养市场经济意识,孩子在家做家务家长是付酬金的。
其实,这是误传。有的家庭是付酬金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不付酬金的。
比如在德国,就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流传很广的故事。
两个账单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由于这孩子聪明过人,社会交往和办事能力又很强,父母经常把一些收款和付款的帐单,委托他去经办,他每次都能办得很好。
在跟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地,小彼得的“经济意识”大大增强,也觉得自己似乎快成了一个小商人了。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也开了一个“收款单”给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干活儿的报酬。他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很得意。心想,妈妈一定会肯定、赞赏他强烈的“经济意识”。
一天早晨,妈妈发现餐桌上放着一张帐单,上面写着:
这个故事充分表明,这位外国做母亲的认为,母亲为儿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无偿的,是在尽一个做母亲的义务,不是在“放债”;并且以此教育儿子,懂得所有家庭成员承担自己家庭的家务劳动,是在尽义务,应当是无偿的。反映了这位母亲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位母亲的做法,无疑,会不知不觉地强化孩子的家庭义务意识。
“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位母亲的做法。
小儿子在市场经济社会的生活中,误以为任何劳动都是“商品”,人与人之间都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他帮助父母干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就要母亲给他付“报酬”。
这本来是使母亲非常伤心的事,母亲完全有充分的理由把儿子给狠狠地训斥一顿。
然而,这位母亲没有那样做。她一句话也没有说,而是仿照儿子的做法,同样也给儿子拉了一份帐单,列出母亲为儿子所付出的一切,告诉儿子他一芬尼钱也不欠母亲的。用事实告诉儿子,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代价的,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这位母亲运用“无声的语言”感化儿子,教育儿子,儿子从两份对比鲜明的“账单”中,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唐朝诗人杜甫曾经写过《春夜喜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就像是知时节的春雨,适时地悄无声地下了起来,滋润着小儿子的心田。
要是雷鸣电闪,暴风骤雨,来势凶猛,雨下得倒是很大,但“雨过地皮湿”,对庄稼的生长并没有什么益处。若是风雨太大了,还有可能会伤害、甚至摧毁庄稼。而绵绵的春雨,一点点地渗透到土地里,促使幼苗茁壮成长。
这位外国母亲的教育艺术,很值得中国家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