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教杂说”之一百一十四:《这种“补偿心理”要不得》

(2025-03-12 05:37:20)
分类: 幼教杂说

 

“幼教杂说”之一百一十四:《这种“补偿心理”要不得》




















我的部分著作。


========================================

 

《这种“补偿心理”要不得》

赵忠心

 


有家长问:我们小时候没条件,现在要让宝宝接受最好的教育,芭蕾、钢琴、英语……但孩子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怎样让他明白我们的苦心呢?

 

解答

年轻父母小时候,一般家庭没有条件培养、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成为许多人终生遗憾。现在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条件,也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这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要减少孩子的抵触,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坚持以儿童为本,不能以家长为本。

家长应明确以下三点:

一是,不能有让孩子补偿家长自己的失误或不足的“补偿心理”。

所谓“补偿”,就是自己以成功行动替换原先失败的行动,或对原来行动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使之完美。从这个角度来说,补偿心理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

作为家长,为弥补自己过去因为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失误或不足,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挽回,而是要孩子替自己挽回,那是不可取的。

 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学前班,报考某所学校或获得某个学位等等,把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厌学,毕业后“啃老”、不参加工作都与此有关。

人的补偿心理往往源于自卑心理。家长让孩子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孩子背负着兴趣、爱好以外的父母的“苦心”,无形中会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效果肯定不会好。

让孩子学芭蕾、钢琴、外语等,只是为发展孩子的个性,提高文化素养。仅此而已。没有额外“负担”和人为的压力,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自然轻松、愉快,不会抵触。

二是,家长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心态要平和,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心态过急,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发展孩子特长时,家长不能有攀比心理,看自己的学习进度、特长发展不如别的孩子,心里就着急。家长一急,就很容易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甚至态度粗暴。孩子经过努力还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容易引起抵触。

而家长若是在“补偿心理”支配下培养、发展孩子的特长,很难完全避免“功利性”太强和盲目攀比的倾向。必须要克服。

三是,既然是培养、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所选项目必须是孩子喜欢的。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兴趣,才会喜欢学,喜欢练,乐于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觉得是负担,是压力,越学越爱学,欲罢不能,欲罢不忍。

若只是家长喜欢,让孩子“替”自己实现、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而孩子却没兴趣,那就必然成为负担、压力,抵触情绪的产生或半途而废是不可避免的。

培养、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在“补偿心理”驱使之下“替”孩子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