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一百六十四:《“单独两孩”政策引人瞩目》

分类: 家教杂说 |
《“单独两孩”政策引人瞩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13年)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政府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胎以来,国人纷纷积极响应,独生子女家庭遍及我国城乡。
孩子数量大为减少,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子女生活负担和教育压力减轻,孩子能享受到充分的父母之爱。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成功的,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也是健康的。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由于人们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方式思想准备不足,对这种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和先天的局限性认识不够,使得一些家庭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盛,独立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克服。
特别是在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成为父母以后,出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培养教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更为特殊、更为罕见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上的局限性显得更为突出。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一直是坚决反对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
他认为,家里只有一个该子,“他会立刻成为家庭的中心”。“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里真正的暴君。”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是“孤伶伶的,他设有一个真正的(儿童)社会。”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就很容易造成父母的变态心理。基于这些原因,他认为独生子女简直是“社会的危险物”。
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是“无法培养教育好”的观点,是有点儿偏颇的,也太绝对化了。但他所指出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局限性,确实是很深刻的,值得人们深思。
一个家庭只有“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一家大人围着“不可多得”的一个孩子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和孩子的成长方面看,并不是最佳选择。
现在,我国实施“单独”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克服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单独”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也会伴随着出现家庭教育的新问题。
诸如,第二个孩子的出世,第一个孩子容易产生失落、争宠或“排斥异己”的问题;
孩子成长和培养成本大幅度提高,家庭经济负担加重问题;
两个孩子的家庭,家长如何克服偏疼偏爱,能不能做到一视同仁的问题;
第一代独生子女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年轻父母独立意识、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欠缺,与养育孩子时间、精力需要加大投入之间的矛盾问题,等等。
对此,准备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年轻夫妇,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的准备。
一个家庭孩子的数量多少,是影响家庭教育过程和效果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子女能不能培养教育好,能不能健康成长,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单独”夫妇要决定生育第二个孩子,应该未雨绸缪,首先在加强家庭教育知识学习和自身修养上切实下功夫。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难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