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教杂说”之四十八:《您说,这巴掌该打在谁的身上?》

(2025-02-06 05:10:52)
分类: 幼教杂说
“幼教杂说”之四十八:《您说,这巴掌该打在谁的身上?》

 《您说,这巴掌该打在谁的身上?》

赵忠心


小孩子让家长丢人现眼

 

 五一节期间,有同事办喜事,妈妈特意给三岁的宝贝儿子买了一套新衣服。西服革履,白衬衫,小领结,小分头锃光瓦亮,一派“绅士风度”。把儿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妈妈兴致勃勃地带上去出席同事的婚礼。

婚礼是在一个挺有档次饭店举行,出席婚礼的人也很多。那孩子一派小绅士风度,同事们见了都很喜欢。当妈妈的听到同事的夸奖赞赏,觉得儿子给自己争了光,自然是喜在眉梢,美在心里。

  当母子二人听着众人的赞美之词来到了桌旁时,没想到,那孩子一看桌子上有那么多好吃的,眼睛突然一亮,便挣脱妈妈拉着他的手,“蹭”地一下子就爬到椅子上。整个身子往前一扑,两只胳膊那么一拢,就把满桌的糖果搂在自己的怀里,郑重其事地大声向周围的人宣布说:

    “这统统都是我的,我谁也不让吃!”

众人听那孩子这么一嚷嚷,再看那孩子那个架势,不禁嘻笑着打趣说:

“你看,这孩子,真有意思,有意思。哈哈——哈哈--”

说这话的人,不见得有什么恶意。小孩子嘛,哪个不是天生地护食,喜欢好吃的呢!如唐朝诗人卢肇的《嘲小儿》诗中说:“贪生只爱眼前珍。”宋朝王安石的《赠外孙》诗中说:“年小从他爱梨栗。”历来大人们都是对小孩子贪吃持宽容、谅解的态度,不必多管。

可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孩子的这种表现,可真让妈妈丢尽了脸面。为这次参加婚礼,还特意给儿子买了新衣服,本来是要显摆显摆体面的儿子,没料到可恶的儿子这很不体面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妈妈脸上实在有点儿挂不住。

只见那位妈妈立刻瞪起眼睛,一个箭步就急忙冲了过去,一下子就把那孩子从椅子上给扯了下来,声嘶力竭地吼道: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

 妈妈尴尬极了,实在是忍无可忍,当着众人的面,抡圆了大巴掌,“啪啪啪”,狠狠地朝孩子那细嫩的小屁股上,盖上了几个大手印!揍得那孩子直呜哇乱叫。

妈妈的吼声和孩子哇哇的哭声,与当时的气氛极不协调,一下子就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纷纷好言相劝说:

“小孩子不懂事,大喜日子,你打他干什么!别打,别打……”

同事们劝妈妈,哄孩子,事情这才平息了下来。那不懂事的孩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妈妈“现了大眼”,让妈妈下不了“台”,估计回到家也轻绕不了他。

 

毛病表现在孩子身上,“根子”是在家长。

 

要说那孩子可真是,不给妈妈“留面子”,让谁遇上,那“火气”也得顶脑门子。

妈妈当众“严惩”儿子的不雅之举,虽然表明了妈妈当时的“立场”、“态度”。可话又说回来了,孩子在婚礼上的这种“临场表现”,恐怕不是“即兴发挥”,大概与家长平时在家里太娇惯溺爱,惯得实在“没样儿”有直接关系。

可以想象,平时在家里,妈妈买回好吃的东西,大约总是这样说:“这好吃的东西全是我宝贝的,咱们谁也不让吃!”不仅不让爷爷奶奶吃,如果爸爸“馋嘴”想吃一口,也得当着儿子的面,遭到妈妈毫不留情的拒绝和凶恶的训斥。像这种娇生惯养的教养态度、方式,能不给孩子养成“独霸”、“独占”、“独吞”的毛病吗?

看来,孩子在众人面前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偶然的。

要说孩子的这种表现是令人“窜火”,可我却认为,为这事打孩子,这不大公平,孩子还真有点冤枉。要是让我说,这巴掌打是该打,但首先不该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纯粹是“代人受过”,而应该首先打在“娇惯无度”的家长自己的身上。

因为没有家长错误的教养态度、方式,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不会有这样的“抢眼”的表现,也不会当众让家长“丢人现眼”。家长应当首先“拷问”自己,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养成承担责任。家长在大庭广众之下“严惩”孩子,也掩盖不了家庭教育失误的事实。

毛病是表现、反映在孩子身上,追根朔源,“根子”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不能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正确的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同样,家长错误的教育,也会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孩子不正经吃饭,家长生气着急。什么原因?你总是给孩子买那么多好吃的零食吃,他已经吃抱了,到吃饭时还能有胃口吃正经饭吗?

孩子没大没小,对大人没礼貌,惹你生气。是怎么造成的?你反躬自问,平时你对孩子尊重不尊重?你们夫妻相互之间尊重不尊重?你对老人孝敬不孝敬?

孩子说脏话、骂人的话,你不爱听。你想想,家长说话是不是文明?是不是一不留神就出口成“脏”?

孩子在幼儿园动不动就打上手人,老师经常告状。家长在家里,是不是经常跟孩子练全“武行”,动手打孩子?

孩子有撒谎的毛病,好说谎话,家长生气。做父母的平时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是不是太过粗暴?等等。

错误的教养和管教方式,必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要改变孩子,得先改变家长,家长要从自我做起。

中国古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己。”要管教孩子,家长要先把自己管好。

孩子做了错事,让家长丢了人现了眼,家长很生气。当你扬起大巴掌时,别急于落下来,先想一想:看看这巴掌究竟该“打”在谁的身上:是孩子身上,还是家长自己身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