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四十九:《教孩子懂得说话的礼仪》

分类: 幼教杂说 |
孙子一句不得体的话闹的家宴不欢而散
奶奶从农村老家来看望五岁的大孙子小明。奶奶看孙子长高了,懂事了,打心眼儿里高兴。你看,小明扑“奶奶”怀里,祖孙俩那个亲昵劲儿,奶奶像吃了蜜糖一样甜蜜。
奶奶到来,给全家人带来了愉悦。妈妈做了一桌子丰盛的美味佳肴,设家宴欢迎奶奶。吃饭时小明紧挨着奶奶,一个劲儿地给奶奶碗里夹菜。爸爸妈妈看着懂事的儿子,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一家人边吃边说边笑,整个饭桌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小明显得特别懂事,看奶奶吃完了一碗饭,主动地要孝敬奶奶一回。对奶奶说:“奶奶,您还要饭吗?我给您盛……”
小明的话还没说完,只见奶奶一愣,一直荡漾着笑容的脸,一下子阴沉下来。爸爸妈妈也愣了,怎么回事?奶奶放下手里的碗筷,有点儿生气地说:“你这孩子,是怎么说话?我到你们这儿来,难道是来‘要饭’的么?我不吃了,吃饱了。”
小明的爸爸妈妈面面相觑,很是尴尬,气氛一下子似乎凝固了。妈妈很快觉察到,是儿子的一句不得体的话惹奶奶生气了,赶紧批评小明不会说话,劝奶奶别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奶奶就是不吃饭了。本来是一顿喜庆的家宴,就因为孙子的一句“不当”的话,闹得全家人不欢而散。
这也许是奶奶多心,误解了孙子的话,或是勾起奶奶以往什么伤心的事。但从这个“意外事故”中可以看到,是由于父母平时对孩子缺乏礼仪启蒙教育造成的。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向来注重礼仪教育。
所谓“礼仪”,是指表示礼貌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的诸方面细节。我国是文明古国,向来重视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比如,古代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就是传统的待人接物的礼仪教材,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流传久远。
在待人接物时,如果只知道“应该”对人尊敬有礼貌,而不懂得“如何做”才能表示、体现出尊敬有礼貌,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伤害对方,惹人反感。比如,小明对奶奶说的话,就属于这种情况。
民国年间广东省长朱庆澜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中,专门对家庭礼仪教育做过详细的论述。他说:
“小孩要知道的礼,第一就是长幼的次序。不但教他对着父母伯叔该怎么尊敬,对着哥哥姊姊该怎么让;并且做父母的,对着儿子,如果爱说伯伯叔叔的长短,就是教儿子看不起伯伯叔叔。……就是寻常分个果子饼子,也得要先给哥哥姊姊,后给弟妹,大的给哥哥姊姊,小的给弟妹。叫小孩知道长幼的次序……出门遇见先生老辈子,自然也不会错了。
还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在菜馆里宴请一位朋友,把他几个十来岁的子女都带去作陪。宴席刚散,有的孩子就嚷嚷着想先回家,丰子恺立即悄悄制止。事后,他耐心地对子女们说:“孩子们,我们家请客,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也是主人呀。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敬。以后可不许这样做。”
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细枝末节”不可忽略
丰子恺先生对孩子进行的这些教育,看起来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是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就是有什么不妥也“无伤大雅”。其实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中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待人接物的礼仪从来是很有讲究的,有些“细枝末节”做得不得体,都不能表示、体现出对人尊重有礼貌。
比如,别人跟你说话或你跟别人说话时,眼睛都要看着对方,若是东张西望,就表示心不在焉,忽视或轻蔑对方;用手势招呼人或介绍人,手要五指并拢,若只用一个手指头,就好像是在命令或指责人家似的;请客人吃饭,要是在客人还没有吃完时离开饭桌,就好像嫌客人吃得太多,令客人不快,等等。
至于和别人说话时,更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环境、氛围,掌握态度、分寸、尺度、表情以至声调语气、声音大小、语速快慢等,讲究表达方式。
可不能像相声里所说的那样:帮人家换煤气罐时,说“你们家又断气儿了”;给别人代修完钟表送还人家时,就说“给您送钟(终)来了”。
虽说是“童言无忌”,小孩子说出不得体的话,不必计较。如果平时缺乏具体的指导,小孩子嘴上可是没有“把门”的,一不留神,就很可能会说出令家长和对方都很尴尬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