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百四十:
《为何老伴聚会多,我却很少》
赵忠心
昨天中午,老伴又应邀去和原单位的同事聚会。
老伴和朋友聚会比较多,每年都有几次。她有同学聚会,同事聚会,老伴当过兵,还有战友聚会。
我平时没有什么聚会。既没有原单位同事聚会,也很少有老同学聚会。只是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学生、朋友、记者来访谈学问。有的时候,来访者讨论学问到了饭点,还兴致盎然,意犹未尽,觉得机会难得,便找个附近的饭店,边吃边聊。
聚会一多,一少,我和老伴俩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几天,我和老伴聊天,就谈起了这个令人诧异的现象。
我对老伴说,你看你们经常有聚会,而我却很少有聚会,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老伴年轻时当过兵,退役以后上过大学,毕业以后在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她是工程师。
老伴说,我们这些在企业上班的人退休以后,帮儿女带孩子,现在第三代人长大了,没有了生活负担,我们同事都无所事事了。闲来无事,便约出来找个地儿聚一聚,聊聊现在的生活情况,回忆一下上班时的情景,叙叙友情。
她说,你跟我们不一样。你是读书人,是做学问的,就是退休了,社会还需要你们付出。你是退而不休,还是要继续做学问,不是著书立说,就是接受登门访学的,或外出做报告讲学,要不就是为别人撰写序言、书评、文评等等,你们这些人没有闲工夫聚会。我看,你比上班还忙,哪里有闲工夫聚会闲聊呀。
我说,你所说的是一个原因,也对,但不是最为主要的。我认为,最为主要的是,我们俩生活经历不同,上班时的劳动方式、工作方式不同。
你所经历的是部队、大学、企业。部队生活朝夕相处的是战友,大学也是朝夕相处的同窗,特别是在企业工作时,你和同事都是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集体性的劳动,同事之间联系密切,关系亲密,来往、交际频繁,谁也离不开谁。这种劳动方式、工作方式就把你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久而久之,就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关系、感情、友情。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养成了“集体主义精神”。用俗语表述,就是“抱团”的思想意识。
即或是退休了,这种感情、友谊会永存,不会忘怀,不会消失。
而我们读书人,大学老师,上班时的劳动方式、工作方式,与你们完全不同。
我们平时不坐班,各自都是在家工作。我在学校,是从事的理论研究工作,一个星期只到单位上半天班或一天班。就是有课的话,也是一个人去给学生上课,我们与同事平时很少会面。
我们从事的都是个体劳动,独立工作。进行学术研究是独立钻研的,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基本上都是独立进行;即或是给学生上课,
也基本上都是独立备课,独自到教室给学生上课,与单位同事基本上没有什么牵涉。
虽然我们有时候也有合作做课题的情形,需要共事、合作、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多一些。但并不是经常搞集体性课题,只是“间或”(偶尔,有时候)有合作的机会,合作课题项目一旦结束,便各自散去,各回各家,各自做自己的学问。
我们经常的、基本的劳动方式、工作方式是个体劳动,是独立进行。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读书人独特的个性。
存在决定意识。
有什么样的劳动方式、工作方式,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个性,形成什么样的同事关系。“习与性成”,一旦形成,便很稳固,很难再发生变化
我们同事之间就不像你们同事那样关系亲近,感情亲密。
尤其是退休以后,我们同事之间的关系就更为疏离了,感情就会更淡漠了。倒也不是完全失去联系,有事,打个电话联系一下;没事,也没有相互串门闲聊的习惯。
你看,我们这个小区是咱们学校的职工宿色,同事很多,熟人也很多。可入驻几十年来,我主动串过几家的门?又有几个老同事、老熟人到我家闲聊过?极为稀少。
这倒不完全是因为读书人“孤傲”、“清高”。我们这些当老师的退休以后,绝大多数人还都是“退而不休”,还在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大家还都比较忙,没有闲工夫,没有闲情逸致,我们都很珍惜时间,努力发挥余热,尽量抓紧时间多做些实事,不愿意在聚会、闲聊中随意浪费宝贵的时间。
就拿我来说,我是2003年退休。退休以后,我去全国各地讲学近百次,又出版了二十多部著作,为别人撰写序言、书评近百篇,总共得有上千万字。如果经常参加同事、朋友聚会,能做这么多的事吗?我哪里有那么多闲工夫参加聚会呀?
对于我们这些读书人来说,时间是太宝贵了,不可多得。物质财富浪费了,可以再通过劳动,重新再找补回来,可以失而复得;而时间浪费了,“逝者如斯夫”,一去不复返,就再没有机会、没有可能再找补回来。
我们读书人不轻易串门,是不愿意当不速之客,打扰别人的安宁,打乱别人家的正常的生活秩序。更没有什么聚会闲聊的欲望了。
除此以外,我国流传下来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恶习,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对今天的读书人仍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读书人聚会少的一个原因。
(2024年1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