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一百一十四:
《儿行千里母担忧
母行千里儿不愁》
(2017年9月20日)
赵忠心
女儿的大儿子10岁,上小学五年级。在北京的一所外国人开办的,只招收外国孩子的学校读书。
这所学校的学生家长文化素养都比较高,比较通情达理。不像我们中国的学校,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每天都把孩子们关在学校,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
原因是怕孩子万一出点儿什么事故,家长不依不饶,学校束手无策,无法应对。
外孙上学的这所学校,经常组织、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到校外开展各种活动。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生活为教材,锻炼、培养孩子们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环境变化的能力,满足孩子们认识周围世界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发展的需要。
这不,今天,女儿儿子的学校,要带领小学高年级孩子们,去京郊长城附近野营拉练。孩子们都自己准备了住宿用的行李,要在外边住两夜,生活三天。孩子们一听说去拉练,个个跃跃欲试,高兴得不得了。
学校为使学生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锻炼,还特地要求学生:不能随身携带手机。
这条要求,使女儿很担心:三天两夜听不到儿子的一点儿信息,这哪能受得了啊?
上午,女儿开车送儿子去学校出发,这一路上,碎嘴唠叨,左嘱咐,右叮咛,千叮咛,万嘱咐,是一百个不放心啊。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太粘人,像个“小尾巴”似地,离不开父母。
我曾对女儿说过:
“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不信,等孩子野营拉练回到家,你问问孩子:
“你想妈妈来没有?看孩子会怎么说。”
孩子恐怕会回答说:
“没想。”
凭我的经验,肯定是这样回答。
大外孙拉练回家后,女儿一问,儿子果然不出我所料,就直截了当地回答说:
“没想”。
女儿一听,感到很失落,觉得孩子没良心。你离开妈妈这三天两夜,妈妈几乎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想你,你却没想过妈妈?
“剃头的挑子——一头儿热”啊!做妈妈的心理很不平衡。
其实,孩子的这种反应,是正常现象,也是好现象。这不是孩子没良心,而是进步了,长大了。
孩子们去野外野营拉练,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融入大自然,就像初出笼子的小鸟,看哪儿哪儿都新鲜,新奇,新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大开眼界;还开展各种有趣的文艺、体育活动,他们沉浸于其中,享受丰富多彩的活动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种种快乐,哪里有工夫、有心思想妈妈呢?
孩子回家说没想妈妈,直来直去,说的是实话。妈妈听了不高兴,难道非要孩子说假话: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妈妈。这样说,妈妈就高兴了?
孩子说不想妈妈,不是表明孩子没良心;而是表明孩子参加野营拉练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没有三心二意,是有出息,是增强了独立性。有什么不好?
去年,女儿的两个孩子放寒假以后,女儿一个人到日本的什么岛休了几天假。白天,两个孩子交由家里的两个阿姨带着;晚上,由我家姑爷带着睡觉。
女儿回家以后,也曾问小儿子想没想妈妈?小儿子干脆地说:
“没想。”
又问大儿子,想没想妈妈?
大儿子一脸莫名其妙的神情,说:
“没想啊!”
我的大外孙之所以“莫名其妙”,我想,他是觉得白天有阿姨做饭,陪着我们玩耍,晚上有爸爸陪着,想妈妈干什么?
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啊!
女儿在微信中说,两个孩子谁也没想我,感到很伤心。
我对女儿说,你应该为此高兴啊!你不在孩子身边,说没想你,说明离开了你,他们生活得也很快活,独立意识、能力增强了,对你的依赖性小了。这有什么不好?你一个高兴啊!
两个孩子将来长大了,早晚都要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到学校住宿,到外地,甚至有可能到外国,去读书,去工作。不可能总是在父母的“卵翼”下生活。
孩子小时候,跟家长是形影不离,你到哪里去,他们都如影随形地跟着你,时时都能看到他们可爱的笑脸;孩子长大了,你看到多的是他们为读书求学或为奋斗事业离你而去的背影,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做父母的必须有这个思想准备。
孩子们小时候,跟家长分离一段时间,这就是个锻炼。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对孩子的教育,不都是识字读书考高分。家庭应该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演习场”,家长应该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引路人。家长要创造条件,及早锻炼孩子,培养孩子,能够离得开父母,家庭,走上自主、自立的道路。
我对女儿说,你的小侄女去年跟她小姨到内蒙古旅游。中间,你嫂子想女儿了,给你侄女打电话,问你想妈妈吗?你的小侄女也是实话实说:
“没想啊!妈妈,您知道吗,这里特别的好玩!”
你嫂子听了以后,很生气,抱怨你小侄女没良心。侄女在家的时候,你嫂子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精心地呵护她。小侄女却说不想妈妈。气的你嫂子差一点儿掉下了眼泪。
孩子说不想妈妈,表明他们能够离得开妈妈,这是好事啊,应该高兴才是啊!
我殷切地嘱咐女儿说,孩子野营
拉练回来,别老是问孩子,想没想你?吃的好不好?苦不苦?累不累?别总问这些个容易诱发消极情绪的问题。
应该问孩子,开展了什么有趣的活动?好玩不好玩?都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遇到什么新鲜事啦?快给妈妈介绍介绍,让妈妈也开开眼界,分享分享。
现在,儿女出国留学的很多。我经常对他们的妈妈说:
“你们给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儿女打电话,不要总是问儿女‘想不想妈妈’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话,就等于给孩子出了一道难题,让儿女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不知道怎么回答:说不想妈妈吧,妈妈会觉得儿女没良心,是白眼儿狼;说想妈妈吧,妈妈便越发牵肠挂肚,一百个不放心,恨不得马上飞到儿女身边。
“就像人们常说的,一个让人感到左右不是、难以启齿的问话:你母亲和老婆同时掉到河里了,你先救谁?这类问题,怎么回答都不对,怎么回答都不圆满,做儿女的没法回答。最好不要给儿女出这种难题。
“中国有句俗语:‘女子本若,为母则刚。’人的性格是可以相互感染的。要培养孩子刚强的性格,为人母者,就该身先士卒,首先使自己刚强起来。母亲刚强了,孩子自然而然地也就刚强了。”
(2017年9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