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之一百七十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024-10-27 05:53:55)
分类: 随笔

   随笔之一百七十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俞家庆主持座谈会。

 随笔之一百七十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随笔之一百七十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随笔之一百七十七: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赵忠心

   

 

        2011年11月30日,我还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任上时,专业委员会为我举办了一次研讨会,——《赵忠心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暨七十寿辰研讨会》。

这个研讨会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背着我,和几位副理事长经商量共同发起的。开会之前,我极力阻止。

我说,这可使不得。我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力所能及的事。召开这样的会,纯粹是“小题大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很惭愧,与大家的期望相距甚远。

我特别强调,我们学校教育学部,是开过这样的会。那都是为学术界元老级别的精英,像顾明远老师,黄济老师,厉以贤老师等,他们都是我的老师,老前辈,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他们面前我还是个小字辈儿,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我只不过是对家庭教育有些零零散散的感悟而已,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我的家庭教育理论也没有形成体系。如此过誉,叫我诚惶诚恐,实在承受不起。我还有自知之明,知道我有多大的分量。

后来,他们说,您是我们国家这个新兴学科的开创者、带头人,且研究成果丰硕,至今没有人能与您相提并论。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也是为了宣传我们这个学科,扩大影响,以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加盟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推广的行列。

既然是这样,我就不再坚持反对。就算是抛砖引玉,做一块“引玉之砖”吧。

 

 

在研讨会上,各位的发言中,主要是赞美我的理论研究成果,有许多溢美之辞。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期望、勉励和鞭策,我感谢各位。我不会辜负众望,将继续发挥余热,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同仁,回报社会。

研讨会结束,下午我回到家,刚刚落座,就听到有敲门声。

来访的是《人民教育》杂志社的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副会长傅国亮同志,他是我的老朋友;还有两位我不曾认识的客人,是来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其中一位年长的同志,是中国教育报原总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俞家庆同志。

他们说,赵先生,我们到您家,是代表三个单位:一是《人民教育》杂志社,一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一是教育部关工委。本来应该出席上午的研讨会,因为有事脱不开身,未能出席。下午,登门拜访,以表示祝贺。

他们的到来,我很感动。我也就是一个草根学者,还惊动了这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我深感盛情难却。

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带来了一个条幅。上面题写的是这样八个大字: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我的朋友傅国亮总编介绍说,这条幅上的题词,是俞家庆同志选择的;条幅上的字,是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书法家郭振有先生题写的。

看到这样的一个条幅,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条幅上的话,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原文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是《左传》中记述的古楚先民的创业过程。

筚路(bìlù去声)”:“筚”,即荆条。“路”,同“辂”,就是大车。说的是荆条制作的大车。“蓝缕(lánlu上声)”: 即“褴褛”。破烂的衣服。“启”,就是开。这是说,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之艰苦。

当年的楚国,地域狭小,财富贫乏,兵微将寡,倍受中原各国歧视和欺凌。为了富国强兵,不再受人歧视和欺凌,先民们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穿着破衣,拉着柴车,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开垦了大量山坡林地,扩大了疆土,国力大增,兵强马壮,竟然一跃成为江汉一带的霸主。楚国的先民通过实践,创立了白手起家、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

那天上午,在研讨会上,大家纷纷赞美我三十年来理论研究成果的丰硕。虽然我也很感激,但并没有让我激动。

教育部关工委送我的这个条幅,不仅表明看到了我的理论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表明,看到了我取得这些成果背后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

我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载,我从未跟教育部的任何领导有过接触。没想到,教育部的有关领导却知道我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创业之艰难,之不易。知道我这个家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里“孤独的垦荒者”,不畏艰难险阻,在“垦荒”的路上吃了很多很多的苦。

看到这个条幅上的题词,我禁不住百感交集。

现在,家庭教育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耳熟能详。上个世纪初,我开始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家庭教育”为何物?

万事开头难。家庭教育是个新兴学科,又是个“不着人待见”的边缘学科,每前进一步都是很艰难的。

 

 

四十年前,当我选定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这个方向时,很多人不理解。

有朋友劝我说,家庭教育不过是个婆婆妈妈管教小孩子的事,能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可研究的?

我说,家庭教育从学校教育不发达的古代,一至到学校教育很发达的今天一直存在,一直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一定有它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一定存在特殊的矛盾性,一定有规律可循。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真研究而已。

有朋友说,家庭教育也就是个“小儿科”,这个领域的“水池子”能有多大?恐怕扑腾不了几下,就到边上了。研究家庭教育能有什么发展前途?

我说,话不能这么说。实践才能出真知。没进行实地考察,怎么会知道没学问?没有前途?这就像站在海边说大海不深、不大一样,那是因为你没亲自下到海里去,你一下去就知道大海有多深,有多大了。

我在家庭教育这个“水池子”游了近四十年,发表了三千多篇文章,出版了六十多种书,还觉得远远没有到边上,至今我还有很多话要说。我亲身感受到家庭教育这个水池子大得很,深得很,那真是“学海无涯”呀!

当时,也有朋友说,家庭教育面太狭窄,你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同时还要研究别的。我说,我不想俗话说的那样:“狗揽八泡屎,泡泡舔不净。”不想当忽悠人的“万金油”,只想当“专门家”,“专家”。

我研究所的直接领导也不同意我的选择。领导说,中国教育科学领域并没有这个学科,你的研究成果没人承认,怎么办?你评不上职称,怎么办?

我知道,这是领导关心我的前途,我很感激。

我说,这些我都不在意。我只想做成一件事。我请求领导,能不能给我五年的时间,如果我做出了有影响的成果,就让我继续做下去。如果做不出来,不用您说话,我自动卷铺盖卷儿滚蛋!

常言说,听人劝,吃饱饭。言外之意,就是不听人劝,就没饭吃。在这个问题上,我很固执,不在意别人说什么。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我不听人劝,没有饭吃我也不在意,我就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要做自己看准了的事。

就这样,我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试验”了近四十个年头。

 

 

前三十年,我是推出了不少的科研成果。但这些都是典型的“四无产品”:一是没课题,二是没经费,三是没帮手,四是没人提携。

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我想,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不放弃,只要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事物到了尽头势必就要发生变化,只要开始变化就会向前发展,有发展前途。

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当年,还没有复印、扫描这类洋玩意儿,就是有,我也没有经费。我没有助手,收集资料只好靠自己手抄。我手抄的资料有一两尺厚,几百万字。我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科研资料,我的右手中指的关节上还磨出了一个蚕豆大的茧子。

进行社会调查没钱给调查人员付劳务费。我提出免费给学校讲课,请学校帮我进行调查,“以工换工”。我的执着,感动了很多学校的领导,发动教师无偿帮我做调查。我发挥“穷棒子”精神,没钱,也要办成事。

我相信,心诚则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付出。

有了研究成果,要推出去,也是个难事。

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1987年脱稿的。当时出版社数量少,是“买方市场”,在交易中掌握主动权。而那时的我,在学术界还是个“无名之辈”,我处于绝对劣势,要出版家庭教育学术著作,谈何容易?

但我很有学术自信。我的产品不是“伪劣假冒”,我相信总会有独具慧眼的人。绝不能眼睁睁地让它烂在手里,一定设法让它见天日,接受实践检验,发挥社会效益。

为了推出我的理论研究成果,我只好放下身段,四处朝拜,上门推销自己的“产品”。有的出版社的人见了我,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使我进退维谷,很是难堪。

但我没退缩,也不能退缩。半途而废,将前功尽弃,永无出头之日。绝不能让我多年的辛苦付之东流。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知道它的坎坷,准备处处碰钉子。不能怕遭人白眼,开弓没有回头箭,得豁得出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硬着头皮跑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事情终于有了眉目。

 

 

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社最担心的是销路问题,怕赔钱赚吆喝。这我理解。更何况我是学术界的一个新兵,没有一点儿名气,人家凭什么相信你?

无奈之下,我给一个出版社出了个主意。我说,我先给你们写一本肯定能够赚钱的科普书,然后,把我的学术著作“搭”上出版。

没想到,绝处逢生,出版社竟然采纳了我的提议。我伏案疾书,昼夜鏖战,埋头苦干,用一个月的时间赶写了一本十来万字的中学生家长阅读的科普读物,出版社果真赢利了,我的学术著作自然也就按照事先约定出版了。

这就像物质匮乏年月售卖香烟的“档次高低搭配”那样,我称之为“雅俗搭配”。这样推出我的学术著作,虽有点不大讲究,但终究如愿以偿了。

当时我想,我既然有能力写出来,就应该有办法推广出去,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出版过程虽然经受了一些磨难,但磨难却成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本书前后脚推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一夜之间我名声大震。我竟然成了“买方市场”,一下子就来了六家出版社的编辑登门约稿“定货”。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

从1980年至2011年,三十年间,我出版了近六十种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还公开发表了两千七百多篇文章,总共两千万多字。

平时,我不敢回想我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历程。我感到不堪回首。一想起来,心里就堵得慌。

在我孤军奋战的三十年中,我遇到过很多个迈不过去的坎儿。但我从未因为遭遇困难而掉过一滴眼泪。

那次我看到这条幅上的题词,实在难以控制我的情绪,当着客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老泪纵横:

我终于遇到了知音。

(2019年1月8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