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百一十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分类: 随笔 |

随笔之二百一十二:
《读书破万卷
赵忠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大家都耳熟能详。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一
杜甫的这两句诗,揭示的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一般人的理解是,书读得越多,写文章就越容易。就是说,能够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犹如神助一般。
这两句诗,是说给那些专门从事著书立说写文章的人的,比如作家、理论研究者,或者是准备当作家、理论家的人等。
从逻辑因果上说,不见得是书读得越多,文章就一定写的越好。因为要写好文章,不仅仅需要知识丰富,学识渊博,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修养,诸如会深入、全面、缜密、逻辑的思考,具备一定的写作的技能技巧,等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写作较好的人,阅读量一定不会少。若像今天的有些人,只是热衷于阅读短信、微信、抖音、新闻,很少踏踏实实地读书,系统地阅读相关的图书,头脑里是只是被一些零零散散、支离破碎、杂七杂八、不成系统的小道消息、离奇古怪的见闻所充斥,再好的愿望和文笔,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必须承认,阅读量的大小,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因为阅读能够扩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文化积淀,提升人的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既然阅读与写作有如此重要的关系,那么,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通过大量的阅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方面,能够为写作积累资料、素材;另一方面,也能陶冶情操,增进文学修养。
二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毫无疑问,揭示的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但是,写作能力、水平与阅读的关系,不仅仅只是指“阅读数量”那样简单的关系。曾有后人对这两句诗的含义,作过更为深刻的探讨、剖析、解读。
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书,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
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
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
三曰:“识破万卷之理。”
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理解。有人概括为“三破”:“突破”、“磨破”、“识破”。很有深意,值得揣摩。
三
所谓“突破”,即“打破限制”,“超越”、“超出”界限的意思。“胸罗万卷”,就是说,读书数量之多,在万卷之上,博览群书。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家,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为什么说,“胸罗万卷”,就能够“下笔有神”呢?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语值得特别注意:“左右逢源”。何谓“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这个成语,人们都耳熟能详。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多是在贬义上运用,用来讽刺为人世故、圆滑,四面讨好,善于投机取巧的人和事。
其实,这个成语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这句成语出自孟子的《孟子。离娄下》:“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质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意思是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后来,“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被简化、引申为“左右逢源”这个成语。
“资”:积蓄。“原”同“源”:即源泉。
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知识积累多了,积蓄深厚了,就像是地下的泉水,掘到深处,到处都遇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比喻知识积蓄深厚,写文章时就会豁然开朗,思路开阔,文思敏捷,下笔千言,一发不可收。
四
所谓“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这个“破”字,是破损的意思。
这是说,经典性的书籍,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要下马观花,要反复读,反复揣摩。犹如“韦编三绝”那种精神。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中“韦编”,指的是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是概数,表示多次,反复;“绝”,即断。这个成语是说,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好学刻苦。
这句成语是告诉我们,根据实际需要,选出一些经典的书籍,发扬“韦编三绝”的精神,不厌其烦,反复阅读,反复琢磨。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见”,读xian,去声。出现,显现的意思。又作“读书白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阅读,书读得次数多了,书中之义就会自然显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矣。即“无师自通”的意思。这样,通过自己深思熟虑,独立破解难题,获得的知识或体验,在写作中运用,自然会得心应手。
就像苏东坡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中所说的那样:“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五
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
“识破”,看穿,看透。意思是说,读书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这里强调的是,读书要努力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只知现象,不知实质。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读书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
如果读书一味只求数量,多读,而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必然如清代学者郑板桥所说: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他还说:
“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郭,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
可以清楚地看到,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一味求多而杂,那是无用的;而应当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精读,深读,吃透。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了解文字表面的内容,也要理解文字背后表达的含义。
就是说,读书,应该在“吃透”上下功夫。吃透了,便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