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二百零三:“亲子阅读”之四:《重视读书学习是最好的家风》

分类: 幼教杂说 |

“亲子阅读”之四:
《重视读书学习是最好的家风》
赵忠心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忠贞爱国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家风。
我认为,勤奋好学,刻苦读书,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优良家风。
我很赞成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所说:
“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书架,应该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古往今来,我们国家许多人家把读书学习定为自己家庭的家风。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说:“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以此教育儿孙读书做人。
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戎马倥偬,但他从不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他把读书、劳动作为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惟书籍尚思买耳。”曾氏家族诗书传世,绵延至今,人才辈出,后人大多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
曾氏家风萌及子孙后代,八代之中有突出成就的达二百四十多人。虽然有人为曾氏后人再无一人为官上达到曾国藩的高度和成就而感到遗憾,但“君子之泽(祖业),五世未斩(断绝,衰败)”,“曾家那么多代,竟没有一个是败家子,这比什么都重要。”
不仅是读书、做官的人重视后人的读书学习,就是商人也在实践中体会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把读书学习视为优良的家风。
商人以赚钱为本。但在商海浮沉中,一些聪明的商人也渐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徽商胡来富没有文化,发家之后得意忘形。不严加管教儿子,放任自流,任儿子胡作非为。儿子不上学读书,到处惹是生非,打架斗殴。他认为,儿子闯了什么祸,都可以用钱“摆平”,我家有的是钱。他助纣为虐,致使儿子成为五毒俱全的恶魔,后因杀人被判处死刑。到晚年,他终于明白“读书人家穷不久,不读书人家富不长”的道理。于是,请人在自家们上写了这样一幅楹联,以警示后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豫商康百万家族四百年长盛不衰,远近闻名。他们家族不仅会经商赚钱,还主动散财,扶危济困,行善修道,出资开办学堂,为乡亲做了很多很多善事,还注重教育自己的子弟好好读书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康百万把他们家族延续几百年的家风,经过总结、提炼,在大门口写出这样一幅楹联:“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将读书列为“第一等好事”,作为“传家之宝”,成为了几百年昌盛不衰商家的“商业文化”的精髓。
当前,很多年轻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是个好现象。但却只是注重到处搜寻管教孩子的“绝招儿”、“秘诀”。很少有人首先重视优良家风的建设,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家庭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很大的偏差。
做父母的应该明白,家风就像是土壤。土壤肥沃,禾苗才能健壮;土壤瘠薄,禾苗就会孱弱。家风又像是物理学中的“磁场”,生活在具有优良家风的家庭里,子女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朝着家庭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注重建设读书学习的优良家风,孩子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就会茁壮成长。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的家庭是愚蠢的家庭。”愚蠢就是愚昧无知、混混沌沌。这样的家庭生态环境,怎能造就出高素质的人才?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清朝金缨的《格言联璧》中说:“读书医俗。”只有刻苦读书,才能照亮家庭;只有读书,才能疗救愚昧无知的心灵,才能脱离平庸鄙俗。也只有在充满文化阳光的家庭中,才能走出知书达理、情趣高雅、奋发有为、气宇轩昂的人才来。
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过,如果不是读书,他将会永远沉沦在低级、庸俗、浑噩的庸人堆中难以自拔。在《论文学》一书中,他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而走向人。”因此,他深有体会地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爱心的家庭。”
为了使子孙后代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有远见卓识的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带头读书学习,努力营造刻苦读书的优良家风,引导孩子尽早、坚定踏上读书成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