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教杂说”之一百六十三:《物质上最大满足孩子就可以少陪伴吗?》

(2024-07-22 06:16:46)
分类: 幼教杂说

 “幼教杂说”之一百六十三:《物质上最大满足孩子就可以少陪伴吗?》


《物质上最大满足孩子就可以少陪伴吗?

赵忠心


 

有家长问:给孩子买各种奢侈品、玩具,物质上最大限度满足孩子,就可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这种想法对吗?

 

解答


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一是精神需求,缺一不可。小孩子也不例外。

任何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都不会有幸福感可言。而且,这二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成年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自身的两种需求,“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孩子则不成。他们缺乏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完全都要依赖家长提供条件来满足。

家长陪伴孩子,体现了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给予孩子的事父母之爱,这是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中的“精品”,可以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安全感。但无论多么昂贵的奢侈品、玩具也不能替代父母之爱。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孩子又少,家长都舍得为孩子花钱。但不是花钱越多孩子获益就越大,就越感到幸福,“花钱”和“受益”、“幸福感”并不成“正比”。

有的年轻父母,把玩具当成看孩子的“阿姨”,认为有了孩子的喜欢的玩具,就可以省事、省心了。这是偷懒的表现。这不算是爱孩子,而是爱家长自己。

家长倒不见得非要直接参与孩子玩耍不可,至少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这一是为照顾孩子的安全,避免没有大人看管出意外事故;有大人在身边,孩子也会时刻感到家长都在关注他,心里有他,孩子玩得也踏实。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须臾不可或缺,是难以用物质条件满足所能替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孤儿,政府建立了一些物质条件很优越的收容所,聘请了一些有文化、有修养、有爱心的妇女照料他们的生活。虽然收容所的孩子物质条件要比社会上一般家庭好得多,但孩子身心成长发育的状况,远远比不了社会上那些家庭生活虽然贫穷但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原因就是收容所的孩子缺少父母之爱。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