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一百五十一:《儿女双全》

分类: 随笔 |
随笔之一百五十一:
《儿女双全》
赵忠心
前些日子,一位老朋友走了。八十多岁,也算是高寿了。
这位老朋友去世之前,我因身体状况欠佳,委托夫人去医院看望了一次。那个时候,朋友已经不能进食,靠输液维持生命。她浑身疼痛,痛苦难忍,万般无奈地说还不如死了的好。
这位老朋友一儿一女,是“儿女双全”。在旁人看来,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让人羡慕不已。
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们夫妇的培养教育算是“成功”的。
儿子大专毕业,去了外地工作,在一家公司做中层,有不菲的经济收入,混得不错。
女儿去英国留学,毕业后跟一个与她的父亲年龄相仿的英国男人结婚,就定居在英国,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先后生了三个女儿,最大的一个正在上小学。
在外人看来,能在外国定居,一定是比回国,物质条件更为优越,过的更好,更幸福。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这个女儿在英国没有什么固定的像样的职业,是做辅导汉语的家庭教师,收入不是太丰厚,也不固定。估计她的先生也不是什么大款。听人说,女儿家在英国买房子,还她是父母,即这位朋友夫妇资助的。
前些年,这位老朋友夫妇身体不错,都能生活自理,也经常出来到小区院子里或我们小区旁边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转转。朋友夫妻二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虽说不上太高,但还算可以,不需要儿女资助。
儿子很少回家来看望父母。即或回来,一般情况是点个卯就走人。女儿也回来过,不过,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女儿回来后,不怎么跟父母团聚,把三个孩子留在家里,让年迈的父母给看着,她却天天外出会朋友、同学,基本上是不着家。好在住的时间不算长,三五天,或一个星期,就返回英国去了。
两三年前,这位朋友的先生患了比较严重的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就连亲人也不认识了。朋友无法照料,便送先生住进了离小区不是很远的一家敬老院。那个时候,朋友的身体状况还不错,三天两头去敬老院看望,慰问,安抚,先生生活得还算习惯,基本上定居在敬老院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朋友的先生住进敬老院不久,她自己也生病住院了。
朋友赶紧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打电话,说赶紧回京,家里天塌地陷了,无法招架了。
儿子为难地说:
“要钱,我可以给。我不能请假回家照顾你们。请假回京,我的工作就要丢了。”
这位朋友心疼儿子,理解儿子的苦衷,就没再说什么。
女儿远在异国他乡,三个孩子又很小,出门要拖家带口的,不能让女儿回国。儿子虽在国内,请假回来照顾老人,又怕失业。
住在医院的朋友,跟在敬老院的先生,只能由要好的朋友经常看望,安慰。
朋友的先生在敬老院,还平安无事。朋友的病情出现了问题,经查,是癌症,而且是晚期,情况很不好。
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打电话要远在英国的女儿赶紧回国照顾母亲。女儿看情况严重,没有带孩子,立刻只身登机回国。
让朋友的朋友们感到诧异的是,女儿回京后,到医院去看望了母亲一次,只是站在病房里,离母亲的病床远远的,简简单单地询问了母亲的病情。没有跟母亲亲昵亲昵,安抚安抚,也没有给母亲送一顿饭,说让母亲好好养病治病,就径直离开了病房,去四处寻访自己的同学、朋友,聚会,吃喝玩乐去了。几天都没再露面,去医院看望、陪伴母亲。
朋友的病情没有好转的迹象,疼痛难忍,痛不欲生,冥冥之中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便托护士打电话,叫她的朋友到医院,她口述,求助朋友执笔,帮她拟定了一份财产分配的遗嘱。然后,又麻烦别的朋友把遗嘱带到敬老院,手把手地让我这位老朋友糊里糊涂的先生在遗嘱上签字画押。
女儿回京期间,第二次去医院看望病重的母亲,母亲将准备好了的遗嘱,一份交朋友暂时保存,等儿子回来交给儿子。一份当面给了女儿。一儿一女,一人一份遗产,谁也没有亏待。
父母这一生欠一双儿女的最后一笔“债”,算是还清了,心安理得,仁至义尽,万事大吉,踏实了……
女儿拿到了父母的遗嘱,说惦记远在英国的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孩子需要妈妈照顾。便放下病床上命若游丝的母亲,立刻“义无反顾”地返回了英国。
女儿回英国的第三天,这位“儿女双全”的朋友便与世长辞了。
朋友临走的时候,身边一个亲生的儿女都没有。
去世之前,这位朋友给别的朋友说,去世后不开追悼会。后事,是由朋友们承办的。
一位儿女双全的朋友,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八十年的这个世界。
这位朋友终于摆脱了难以忍受的病痛,去了天堂,去了没有病痛、没有牵挂的另外一个世界。
可朋友的生活不能自理、糊里糊涂的先生还在敬老院活着,他并不知道他的结发妻子已经不在人世,离他而去。
这位朋友临走之前,不可能不牵肠挂肚:先生还继续住在敬老院,他今后的日子将如何过呢?百年之后,由谁来发送他呢?
她爱莫能助……
(2018年5月25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