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谈”之四十:三大教育顽疾怎么破

分类: 记者访谈 |
本报独家专访教育、心理、医学专家
三大教育顽疾怎么破
本报记者 李玉珍
全国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
课外补习班多是多年的老问题。教育部虽然发了很多减负文件,但收效甚微。为何社会上办补习班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满足不了人们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美国有
首先,家长要有一个准则:教育要以孩子为本。不能把补习班当作孩子学习的救命稻草,不能因为虚荣和焦虑给孩子报班。教育要以孩子为本,尊重其年龄、个性、性别特征,而不是以家长的意志为准。
其次,告诉孩子,所有知识要在学校学会。家长要尊重老师,孩子才愿意听老师的传道。补习班可以有,但永远是一种补充,要以学校教育为主,课外补习为辅,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并驾齐驱。
最后,理性对待补习班。对于有偏科、基础差的学生,明确需要补习的地方,可以报班赶一下进度。对于学习好的孩子,不建议再报班多学,因为这违背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 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意思是说,切实减轻学习负担,使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胜任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就会期待学习更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减少手机依赖,父母要和孩子约法三章。
手机是现代社会必须的通信工具,玩手机能产生多巴胺,让人有快乐的感觉。但过度玩手机有危害,尤其对未成年人。首先,长期低头持续按键,容易导致近视、颈椎和关节病变。其次,沉溺手机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能力,使孩子变得内向、孤僻、封闭。
父母和孩子要约法三章,大家都遵守。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手机,比如查询资料、点外卖、联系父母等情况;如果为了娱乐,打游戏或看短视频,
父母做出榜样,在孩子面前不看手机。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交流和倾听,不要把不良情绪转嫁给孩子,也要特别注意孩子的情绪。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多种爱好,多认可和鼓励孩子。也建议老师布置作业用传统的书面形式,少用手机。
江苏省中医院儿科
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睡眠不足问题十分普遍。国家睡眠基金会指出,6~13
一方面,分清主次。帮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管好孩子的手机电脑,分清主次是家长的责任。另一方面,太晚还完不成的作业就不做了。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如果晚
孩子的睡眠质量很重要,可以让孩子利用学校午休时间睡一会儿。晚上家长可以让孩子泡泡脚,做做深呼吸,让心情放松下来,切忌睡前给孩子讲学习、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