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谈”之四十六:《贫寒中打拼出的名教授赵忠心》
(2024-06-26 05:53:22)分类: 记者访谈 |
《贫寒中打拼出的名教授赵忠心》
保定日报 2010年7月2日
记者:吴振强 寇广生
历数风流
赵忠心教授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94年,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著作——《家庭教育学》,从此确立了家庭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他还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家庭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修生和访问学者。他还进行了大量的家庭教育科普宣传,为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忠心是《中国家庭教育》杂志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到过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香港)的上百个城市讲学500多场次,听众达100多万人次。他曾多次出国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讲学,在海外也有重要影响。
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2500多篇,独立撰写、主编出版50多部著作,总共2000多万字。其中多篇论文和著作获奖。
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中外家庭教育荟萃》、《中国家教之道》、《中国家庭教育丛书》(六册)、《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独生子女教育》、《中国神童》(七册)、《海峡两岸家庭教育研究文集》、《赵忠心谈家庭教育》等。
对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名教授,人们都以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
其实,他地地道道是个农民的后代,祖祖辈辈都是平民百姓。他出自贫寒之家,从小就在艰苦的环境中刻苦求学,矢志奋斗,才成就了今天的业绩。
赵忠心教授1941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赵家庄。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残酷阶段。他爷爷和伯父都参加了八路军,父亲赵汉元是他们区武工队的队长。长辈们舍家救国、英勇抗日的“红色磁场”,在赵忠心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长大以后,他给自己确定的行为准则是:我虽然没有机会成为父亲那样的英雄,但决不能给父辈人丢脸!
日本鬼子投降的前夕——1945年3月25日,他父亲因病逝世,年仅二十七岁。这一下可苦了妈妈王焕亭。他妈妈那年二十六岁。一个妇道人家拉扯着四岁的赵忠心和两岁的妹妹、一岁的弟弟,支撑着这个家。
作为子女中老大的赵忠心,就成了家里的壮劳力,什么农活都要干。六七岁时,便学着赶大车;十二岁时,就一个人拉着牛、背着犁去耕地。
1949年,8岁的赵忠心开始上小学。在学校他刻苦学习,放学以后,要帮妈妈干活儿。他在心里暗暗较劲儿:别看我们家的生活条件没法和别的同学家比,但我在学习上一定要超过他们,决不让妈妈失望!
1955年,赵忠心小学毕业。妈妈支持他考中学。赵忠心的心气也很高,既然考就考个重点学校。于是,他与20多名同学一起,步行70多里路,去投考河北省重点学校——安国县一中。结果,只有他一人考取了。
妈妈是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儿子有出息,发愁的是钱的问题。这所中学离家远,要住宿,除正常交学杂费外,还要交住宿费、饭费。这要大大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
怎么办?只能靠妈妈多出力,多种蔬菜卖钱。上中学时,赵忠心每月回一次家,回家就帮妈妈干活;回学校时,要带上许多玉米面饼子﹑红薯干,为的是到学校后当饭吃,省饭钱。
初中毕业时,妈妈想让他考个中专或技校,能早点参加工作,好挣钱养家。赵忠心也同意。
可学校老师认为,他功课好,肯定将来能考上大学,应当报考普通高中,继续深造。学校老师就通过写信的方式做母亲的工作,说别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再克服一下吧。最后,为了孩子,还是妈妈让步了:
“豁出去了!再多吃几年苦,你就好好读书吧!”
赵忠心不负老师和母亲的期望,顺利地考上了本校的高中二年制文科班。他特别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成绩一直很突出。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时,赵忠心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系。原因很简单,就是上师范类院校除了可以申请助学金外,学校不收饭钱。
赵忠心高考成绩在本校三百名考生中名列前茅,特别是高考作文——《在劳动当中锻炼了我》,在保定地区所属12个县的考生中成绩名列第一。
大学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一个贫苦的农村娃娃,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就如同中了“状元”一样,乡亲们纷纷到他家祝贺。
面对这样的大喜事,妈妈又流下了眼泪。她面对的还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个大儿子还得供养五年!怎么办?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丢卒保车”。弟弟不上学了,16岁就进入保定化纤厂当了学徒工人;妹妹正上高中,只好退学,回家务农,给考上大学的哥哥让路。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赵忠心从小就懂得节省。在生活上,他没有过多的要求,吃饭买最便宜的,上了省重点中学还穿妈妈做的土布鞋和别人送来的旧衣服。在学校住宿,别的同学都是每周回家一次,只有他是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像赵忠心这样的知名学者、教授,博览群书是必须做到的。可是当年由于生活拮据,在上大学之前他从未买过一本课外书。
他自幼酷爱读书,从小学到大学,赵忠心读了很多的书,始终是靠到图书馆借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事过五十多年了,至今他都能如数家珍,记得清清楚楚。他的体会是:
“借来的书,到时候必须归还图书馆,看过之后记得牢,买书不如借书。”
对比今天孩子们的优越条件,赵忠心十分感慨,说,现在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非常优越,“应有尽有”未必是一件好事,家长要头脑清醒,不要陷入盲目。因为优越条件来得太容易了,孩子们往往就不懂得珍惜了。
这是他在家长学校讲课时,常常对家长们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的亲身感受。他的忠告和他的经历,对于今天的家长和学生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