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修养”之九:《窦燕山教子成才的“义方”究竟是什么?》

(2024-06-15 04:45:26)
分类: 父母修养
分类:父母修养

“父母修养”之九:《窦燕山教子成才的“义方”究竟是什么?》

纪念父亲节!

 《窦燕山教子成才的“义方”究竟是什么?》

赵忠心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耳熟能详的话,是出自我国宋代学者王应麟编著的《三字经》。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不是进士,就是宰相,个个成材。他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相当高,历来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为世人所仰慕。

他究竟是怎样教子成材的呢?也许有人知道的并不多。

 说窦燕山教子“有义方”,不是说他有什么“灵丹妙药”、“绝招儿”。“义方”并不是指的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手段”,而是行事、做人、教子所遵守的规矩法度。

“义方”源自《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左转。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斜。’”后多指教子的正理正道。

      其实,“窦燕山”并不是他本来的名字。他的原名叫“窦禹钧”,生活在唐朝末年和五代后周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的蓟县一带。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习惯称他为“窦燕山”,他本来的名字却被人们渐渐忘记,鲜为人知。

  窦燕山出生在唐朝末年,最初在幽州府任一个普通的官员。到后周时期,升任太常少卿,在朝廷中掌管朝廷礼仪;后来,又任右谏议大夫,在朝廷中负责掌管随从规谏等事宜。

他是个读书人,擅长词学,在当时有一定名气。后来,他在家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造义塾十年,聚书万卷,聘请名儒、教授、读书人授课,很受欢迎。对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还供给衣食,他的义塾培养了不少的名人显贵,有重要的贡献。

 据记载,窦燕山出身于富豪人家。但他年轻时,品行并不怎么好,心术不正,经常以势欺压、坑害贫贱。比如说,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的粮食,他乘人之危,投井下石,总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灭了天理良心,遭人忌恨。他的父亲曾多次批评教育他,但他当成“耳旁风”,不思悔改,依然固我。

由于他做了很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人们都咒骂他会遭到“报应”。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他竟然还膝下无一子,真的被人们言中了。

 过去,人们结婚娶妻都比较早,都说“早生儿子早得济,早生女儿坐上席。”要是到三十岁还都没有孩子,就预示着他这一辈子将会活得很不景气:“三十岁不得子,巴巴结结一辈子。”

 人都三十岁了,膝下还没有一儿半女,窦燕山非常着急,“寝食不安”,白天吃不下饭,夜晚经常做恶梦,总是心事重重,心里压力很大。

 据说有一天晚上,窦燕山做了一个梦,他死去的父亲托梦给他。在梦中,父亲声色俱厉地训斥他说:

 “你这小子,从小就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我多次批评教育你,你都当耳旁风。如果你不痛改前非重做新人,迟早会遭到报应的。你不仅这一辈子没有儿子,断子绝孙,成为可怜的绝户头,甚至还会短命!你要悬崖勒马呀,赶快改过迁善,重做新人,大积阴德,广行方便。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窦燕山猛地从梦中醒来,父亲的忠告,久久在耳边萦绕,总也挥之不去。古时候的人很迷信,都特别相信做梦。于是,父亲的忠告,他牢牢记在心中。他下定决心,弃恶从善,痛改前非,改邪归正,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而要千方百计地行善积德,多做好事、善事。

      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的时间,归还了失主。

       他的乡亲邻里,有的因家境贫寒,女儿出嫁买不起嫁妆,男儿娶不起媳妇,窦燕山就慷慨解囊,助人喜结良缘。

       他在自家开设私塾,延请名师授课,广泛吸收儿童少年。没有钱的,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衣、食、宿、学等费用。

       窦燕山简直是脱胎换骨,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据说,后来窦燕山晚上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不是恶梦,而是个好梦。在梦中,他已故的父亲又托梦对他说:

 “儿子,你现在洗心革面,弃旧图新,阴功浩大,善名已张注天曹,就连阴间的人都知道了。日后,你一定会生有五个儿子,并且五个儿子齐登科甲,个个成材成名;你也会益寿延年,至少能活到八十九岁!”

  常言说,“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父亲在他梦中说的话,犹如金玉良言,促使他惊醒、反省,给了他极大的刺激和激励。于是,他彻底洗心革面,弃旧图新,重做新人,努力修身积德。结果,他真的陆陆续续地生了五个大儿子。

 有了孩子以后,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治家教子,严格有章法:“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礼,俨如宫禁。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

 渐渐地,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在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熏陶下,几个儿子从小就刻苦读书,明礼懂事。

窦燕山的五个儿子,在他的影响和培养教育下,均成材、成名,都在朝廷中皇帝的身边担任过要职:

  长子窦仪(914-966年)字可象。后晋天福年间中进士。最初为景延广书记,历任后晋、后汉、后周的官吏。到宋朝时期,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即国务大臣,是在朝廷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他学问渊博,曾授命主持撰写《建隆重定刑统》(即《宋刑统》)、《建隆编敕》,均属于第一等文献。

 次子窦俨(919-960年)字望之。后晋天福年间中进士。历任后晋、后汉、后周的史官。天福年间,预定朝会乐章、二舞等。后周时期,预修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的实录。授予翰林学士,负责考证雅乐,校定律吕。到宋朝时期,曾任“礼部侍郎”,即尚书的副手,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他熟知典制故事,凡是祀事乐章、宗庙谥号,多是出于他手中。曾有著作《周正乐》,已佚失。

 三子窦侃,曾任“补阙”,即朝廷中对皇帝进行规谏和举荐人材的高级官员。

 四子窦偁(925-982年)字日章。后汉乾佑年间中进士。曾任判官、知府。宋朝初年,任比部郎中,982年任“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

五子窦僖,曾任“起居郎”,即朝廷中侍从皇帝,掌管记录皇帝言行的高级官员。

窦燕山将五个儿子培养成材,一时名声大振,当时人们都戏称“窦氏五龙”。据说,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听说后,特别激动,特地赠诗一首,高度赞扬窦燕山“五子登科”:

 

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关于窦燕山教子成材的情况,都是来自民间的传说,有很浓厚的封建迷信的味道。我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些传说,并不是在这里有意识地宣传封建迷信。我相信读者对这种传说,也会有识别、分辨能力。

之所以原原本本地介绍,是为了让读者知道,窦燕山是怎样教子成材的,他成功的“诀窍”是什么,他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教育子女,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家长人格的力量。

所谓“人格”,即个人的道德品质。家长是教育者,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子女能不能教育好,关键在于家长,在于家长的人格。如果家长的人格不好,道德水平低下,品质败坏,“己不正,如正人何?”就是有再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上梁不正下梁歪。”

  中国古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己。”这里的“课”,即教育、修炼的意思。就是说,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首先要教育好、修炼好自己。

 “打铁先得自身硬。”打铁是个技术活儿,但首先是个力气活儿。要从事打铁的作业,得先有一个棒棒的身体。没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垫底,就是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施展。

  同样的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家长首先加强自身修养,品行得“过硬”。希望孩子成为“好人”,自己首先成为“好人”。因为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希望孩子成为“明白人”,家长要首先成为“明白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可能的。

 窦燕山教子成才的故事告诉做父母的,家庭教育并不单纯是个“技术活儿”,主要是靠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靠家长人格的影响和熏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人品好,在儿女心目中才有威望,不用强制、命令,儿女们就会跟着学;家长人品不好,儿女不佩服,不尊重,教育方式方法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