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修养”之三十六:《司马光称誉哪些人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

分类: 父母修养 |
纪念父亲节!
《司马光称誉哪些人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
春秋——孙叔敖
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遵从父亲的教诲,尽管当时家里很贫穷,靠打柴为生,也没有接受国王的赏赐,受到时人的高度赞赏。
孙叔敖廉洁自守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他去世以后四百年,一直到汉朝,孙叔敖的后代安然无恙,家族繁盛不衰。
汉朝——疏广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疏广对丰厚的赏赐却另有安排。
他回家后,把乡亲、邻里、朋友、故旧,一一请来,连续多日大摆宴席,请大家喝酒吃饭。
于是,便偷偷请托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去说情。那老人对疏广说:
“你怎么只顾宴请别人,而不顾自己的子孙后代呢?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呀?”
疏广听罢,爽朗地笑了笑说:
疏广说到做到,真的没有给子孙留下皇帝和太子的赏金。他把宴请乡邻、故旧后剩余的黄金,都分发给贫穷的乡邻、故旧,被后人高度赞赏。
东汉——杨震
就在那天夜里,此人乘夜深人静,来到杨震的住所,把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放在桌子上,里面包着十斤黄金。杨震一看,勃然大怒,对他不客气地说:
“你这是要干什么!?”
此人嬉皮笑脸地对杨震说:
“老师,我乘夜深人静而来,没有人知道此事,您就收下吧。这是晚辈的一点儿小意思。”
杨震为官多年,一直是廉洁奉公,从不收下属的礼物。觉得王密的做法,这是对他人格的极大侮辱,他实在不能忍受。立刻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地对他说:
“你做的这事,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
此人讨了个没趣,只得羞愧而去。这就是流传很久的“四知”的典故。
杨震的长子杨牧,曾为富波(汝南郡)相。
中子杨秉,曾任司通辟、侍御史、刺史、太尉,所到之处,他都以清白廉洁著称。他曾经对人说:“我一生中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杨震的少子杨奉,为车骑将军。
杨赐的弟弟杨敷,也是“笃志博闻”,时人都说他能“世其家”。
杨赐的儿子杨修好学能文,才思敏捷,曾任主薄。
杨赐另外一个儿子杨彪,官至太守、京兆尹,曾毅然决然地处死作恶多端的宦官。
杨震的重孙、杨牧之子杨奇,汉灵帝在位时为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是特别亲近皇帝的重要官职。但他从不向汉灵帝阿谀奉承,甚至还当面批评皇帝。汉灵帝无奈地说:“卿强项,真杨震子孙也!”
杨震的曾孙、杨奉之孙杨众曾任御史中丞、侍中。
据记载,杨震的子孙后代,世代为高级官员,“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史书称“自震至彪,四世三公,德业相继”,而“震畏四知,秉去三祸”,也成为千古美谈。
南唐——周本
见此情景,有人劝他说:
“你年事已高,应当多少给子孙后代留点遗产呀。”
周本摇摇头,说:
“我周本,当初是穿着草鞋跟随吴武王打天下的。时至今日,我位居将相,这是谁留给我的?完全是靠我自己奋斗来的。我不给他们留遗产,就是希望他们也像我这样通过艰苦奋斗,去争取自己的前程!”
北宋——张文节
北宋仁宗时的宰相张文节,虽身为高管,但家人居住房屋简陋,不蔽风雨,吃喝穿戴也简单朴素,跟他当初他任河阳书记那样小的官时,没有什么区别。
他的朋友曾劝他说:
“你身为当朝宰相,薪俸是不少了,为何家人的生活还如此节俭?你这样做,别人可能并不认为你是清廉节俭,反而认为是故意装穷。”
张文节感慨地说:
“就我现在的俸禄,全家人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完全可以。可人之常情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由过惯了简朴的生活,到过豪华的生活,这很容易适应;而要是过惯了豪华生活,再过简朴的生活,那是很难适应的。
“我现在俸禄是不少。如果让家人过惯了豪华奢侈的生活,我一旦失去现在的官位和俸禄,突然降低生活水平,他们必然会感到很失落,那还怎么能过平平稳稳的生活呢?”
着眼于儿女的长远利益才是有远见卓识
这几位古人,不是不爱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的做法,貌似“冷酷无情”,实际上恰恰是体现了对子孙后代非常深沉的爱。
正如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所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常自求诸身耳。”
一个人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家庭生活,最可靠的是自己的自立意识和能力。父母给子孙后代“积财万千”,不如教他们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这才是最可靠的“遗产”。
这几位做父亲的,应当说有条件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而这些遗产还都不是“不义之财”,是他们合理、合法、正当的“经济收入”。如果留给子孙后代,旁人也不会说什么。
然而,他们却都认为那对子孙后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在害,会后患无穷。
他们不是不想让子孙后代获得幸福,而是不想让他们沉溺于一时的“幸福”,是想使他们永远获得幸福。
他们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到子孙后代长远、永久的利益。
因此,宋朝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温公家范》一书中,满怀激情地高度称赞他们说:
“真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