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修养”之三十六:《司马光称誉哪些人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

(2024-06-14 05:06:56)
分类: 父母修养
“父母修养”之三十六:《司马光称誉哪些人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


纪念父亲节!


《司马光称誉哪些人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

 赵忠心


  我国古代,许多有见地的父亲,很重视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教育子女适应简朴生活,不依赖家庭、父母的封荫庇护,要靠自己努力奋斗、拼搏,去争取自己的前程,获得自己的幸福,这是很有远见卓识的。曾经受到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称赞,很值得今天做父亲的效法。


春秋——孙叔敖


 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治国有方,善于教化国民。

 据记载,在他辅佐楚庄王时,社会秩序非常好,“吏无奸邪,盗贼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生活安宁,深受国王的赏识和百姓的称赞。国王为表彰他的功绩,要赏赐给他大片良田,被他婉言谢绝了。

 在古代,有“封妻荫子”的传统,就是说给国家功臣的妻子封官加爵、赏赐田产。孙叔敖生前就估计到了这一点。在晚年弥留之际,他谆谆告诫儿子说:

 “我死后,国王还会赏赐给你田产。当初,国王赏赐给我,我婉言谢绝了,没有接受。要记住,你也不要领受。靠父祖辈人的封荫生活,那是没有出息的!

 孙叔敖兢兢业业为国操劳,积劳成疾,病逝时年仅三十八岁。他对治理国家虽然功勋卓著,但却一生廉洁自守。据记载,下葬时连个棺椁都没有。

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遵从父亲的教诲,尽管当时家里很贫穷,靠打柴为生,也没有接受国王的赏赐,受到时人的高度赞赏。

孙叔敖廉洁自守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他去世以后四百年,一直到汉朝,孙叔敖的后代安然无恙,家族繁盛不衰。


汉朝——疏广


 汉朝皇太子的老师疏广,年老时要退休回家。因为他教导皇太子有功,在退休时,皇帝和太子分别赏赐给他很多的黄金,共有二十斤。人们猜度着:他得到这么多赏赐,儿孙们可要沾光了,那得购买多少田产啊!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疏广对丰厚的赏赐却另有安排。

他回家后,把乡亲、邻里、朋友、故旧,一一请来,连续多日大摆宴席,请大家喝酒吃饭。

 眼看皇帝和太子赏赐的黄金都快要花完了。子孙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么希望能分得一些皇帝的赏赐。但他们谁也不敢跟疏广直接提出来。

于是,便偷偷请托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去说情。那老人对疏广说:

“你怎么只顾宴请别人,而不顾自己的子孙后代呢?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呀?”

疏广听罢,爽朗地笑了笑说:

 “我是老了,但还没有糊涂到不顾及子孙利益的地步。我正是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才这样做的。

 “我们家现有的田产,已经不少了,足够一家人耕种,养活家人。只要他们勤恳劳动,精心经营,完全能够满足衣食住行之需,能维持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如果再给他们留下太多的田产,使之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那就是在教他们懒惰。

 “俗话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有才德的人,要是钱财太多了,会消磨他进取的意志;愚钝顽鲁的人,要是钱财太多了,就会更加助长他的过错。我宁愿给他们多留下美德,也不愿多留田产而消磨他们进取的意志,助长他们的过错!”

疏广说到做到,真的没有给子孙留下皇帝和太子的赏金。他把宴请乡邻、故旧后剩余的黄金,都分发给贫穷的乡邻、故旧,被后人高度赞赏。


东汉——杨震

 

       东汉杨震从小喜好读书,博览群书,很有学问,被读书人成为“关西孔子”。曾任太守、太尉等高官。他为官正直,廉洁奉法,不畏权贵。

  杨震为官之前是教书先生。做官以后,仍旧保持着清廉自守的好作风。他在赴山东任太守的途中,路经一个县城,曾在那里住了一夜。恰好,此县县令是杨震在荆州任刺史时所举的秀才王密,与杨震有师生之谊。此人心术不正,他看到老师升迁,还正好是他的顶头上司,“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想攀这棵“大树”,以求得杨震的提携。

就在那天夜里,此人乘夜深人静,来到杨震的住所,把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放在桌子上,里面包着斤黄金。杨震一看,勃然大怒,对他不客气地说:

“你这是要干什么!?”

此人嬉皮笑脸地对杨震说:

“老师,我乘夜深人静而来,没有人知道此事,您就收下吧。这是晚辈的一点儿小意思。”

杨震为官多年,一直是廉洁奉公,从不收下属的礼物。觉得王密的做法,这是对他人格的极大侮辱,他实在不能忍受。立刻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地对他说:

“你做的这事,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

此人讨了个没趣,只得羞愧而去。这就是流传很久的“四知”的典故。

    杨震虽身居高位,但他家庭平时的生活仍然非常节俭。他的家人子孙,经常是粗茶淡饭,衣着朴素;外出办事,走亲访友,全都是步行,他从不许家人依仗自己的地位权势摆阔气,抖威风。他对家人向来要求特别的严格,要他们和平民百姓一样居家过日子。

    他的一些亲朋故友,劝他趁为官之时替子孙们置办一些家产,他不愿这样做。对此,他有他的独到的见解,他说:

    “使后世子孙都成为清白吏子孙吧。我把清白家风留给子孙,这比什么遗产都丰厚!”

    杨震的儿子、孙子在优良家风的熏陶和他的谆谆教导下,个个都是很有作为的清官。

杨震的长子杨牧,曾为富波(汝南郡)相。

中子杨秉,曾任司通辟、侍御史、刺史、太尉,所到之处,他都以清白廉洁著称。他曾经对人说:“我一生中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杨震的少子杨奉,为车骑将军。

  杨秉的儿子、杨震的孙子杨赐,曾做过侍中、侍讲华光殿、司徒、太尉、司空等高级官员。为官期间,能直言极谏,陈对政事,有所建白,很受时人尊敬。

杨赐的弟弟杨敷,也是“笃志博闻”,时人都说他能“世其家”。

杨赐的儿子杨修好学能文,才思敏捷,曾任主薄。

杨赐另外一个儿子杨彪,官至太守、京兆尹,曾毅然决然地处死作恶多端的宦官。

杨震的重孙、杨牧之子杨奇,汉灵帝在位时为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是特别亲近皇帝的重要官职。但他从不向汉灵帝阿谀奉承,甚至还当面批评皇帝。汉灵帝无奈地说:“卿强项,真杨震子孙也!”

杨震的曾孙、杨奉之孙杨众曾任御史中丞、侍中。

据记载,杨震的子孙后代,世代为高级官员,“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史书称“自震至彪,四世三公,德业相继”,而“震畏四知,秉去三祸”,也成为千古美谈。


 

南唐——周本

 

  南唐时得胜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五代时期吴国名将。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周瑜的后裔。少孤贫,有勇力,曾在严恭山徒手杀死猛虎,从而闻名遐迩。

 周本家贫,没有读过书,却能够尊重读书人,遇到树下能够以礼相待,士兵和百姓都很爱戴他。

 周本性格质朴憨厚,没有其他的才能,只有带领军队打仗的事,好像是天生的一样精通。

 到老年,他喜欢喝酒。他人性善良,从来就是“好施乐助”,经常把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周济贫寒,从不积攒财产。

见此情景,有人劝他说:

“你年事已高,应当多少给子孙后代留点遗产呀。”

周本摇摇头,说:

“我周本,当初是穿着草鞋跟随吴武王打天下的。时至今日,我位居将相,这是谁留给我的?完全是靠我自己奋斗来的。我不给他们留遗产,就是希望他们也像我这样通过艰苦奋斗,去争取自己的前程!”

 周本不积攒家产,以次激励子孙后代奋发图强。周本的长子周邺,次子周弘祚,继承、发扬父亲周本的奋斗精神,勇猛善战,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们父子三人皆载入史册。


北宋——张文节 


北宋仁宗时的宰相张文节,虽身为高管,但家人居住房屋简陋,不蔽风雨,吃喝穿戴也简单朴素,跟他当初他任河阳书记那样小的官时,没有什么区别。

他的朋友曾劝他说:

“你身为当朝宰相,薪俸是不少了,为何家人的生活还如此节俭?你这样做,别人可能并不认为你是清廉节俭,反而认为是故意装穷。”

张文节感慨地说:

“就我现在的俸禄,全家人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完全可以。可人之常情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由过惯了简朴的生活,到过豪华的生活,这很容易适应;而要是过惯了豪华生活,再过简朴的生活,那是很难适应的。

“我现在俸禄是不少。如果让家人过惯了豪华奢侈的生活,我一旦失去现在的官位和俸禄,突然降低生活水平,他们必然会感到很失落,那还怎么能过平平稳稳的生活呢?”


着眼于儿女的长远利益才是有远见卓识


这几位古人,不是不爱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的做法,貌似“冷酷无情”,实际上恰恰是体现了对子孙后代非常深沉的爱。

正如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所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常自求诸身耳。”

一个人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家庭生活,最可靠的是自己的自立意识和能力。父母给子孙后代“积财万千”,不如教他们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这才是最可靠的“遗产”。

这几位做父亲的,应当说有条件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而这些遗产还都不是“不义之财”,是他们合理、合法、正当的“经济收入”。如果留给子孙后代,旁人也不会说什么。

然而,他们却都认为那对子孙后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在害,会后患无穷。

他们不是不想让子孙后代获得幸福,而是不想让他们沉溺于一时的“幸福”,是想使他们永远获得幸福。

他们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到子孙后代长远、永久的利益。

因此,宋朝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温公家范》一书中,满怀激情地高度称赞他们说:

“真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