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一百七十七:《家长和孩子,究竟谁依赖性更大?》

分类: 幼教杂说 |
《家长和孩子,究竟谁依赖性更大?》
赵忠心
因为孩子的爸爸患病毒性感冒,怕传染孩子,便让阿姨带着三岁的孩子去爷爷奶奶家“雪藏”,躲几天,等爸爸完全好了再回家。
孩子在爷爷奶奶家每天每天都是乐呵呵的,生活得很愉快。妈妈想得受不了了,打电话问孩子:
“你想不想妈妈呀?”
孩子脱口而出:
“不想!”
妈妈放下电话,伤心地哭了。
去年暑假,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女跟小姨去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刚过两天,儿媳妇想女儿,打电话问孙女:
“想不想妈妈?”
孙女说:
“没想。这儿可好玩啦!草原可大了,有牛,有羊,还有骆驼……”
儿媳妇掉泪了,说妈妈对你那么好,你不想妈妈,真没良心。
去年,女儿的两个儿子放寒假以后,女儿一个人到日本什么岛休了几天假。白天,两个孩子交由家里的阿姨带着;晚上,由我家姑爷带着睡觉。
女儿回家以后,曾问小儿子,想没想妈妈?
小儿子干脆地说:“没想。”
又问大儿子,想没想妈妈?大儿子一脸莫名其妙的神情,说:
“没想啊!”
我的大外孙之所以“莫名其妙”,我想,他是觉得白天有阿姨做饭侍候着,晚上有爸爸陪伴着,想妈妈干什么?
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啊!
女儿在微信中说,我在日本游玩,每当静下来时,都会想两个孩子过得怎么样;两个儿子却谁也没想我,感到很伤心。
经常听大人抱怨、批评、数落孩子对家长依赖性太大,和家长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其实,不是孩子对大人依赖性大,而恰恰相反,是家长,特别是妈妈在感情上对孩子依赖性太大。
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这说的真的是实情。孩子离开家长,换个环境,很容易适应。
而家长,尤其是妈妈,往往不能离开孩子,一旦离开自己的视野便忧心忡忡,哪怕只是“一会儿”,便是诚惶诚恐,一百个不放心,生怕孩子受委屈或出什么事。
家长批评孩子赖性太大,是把问题弄颠倒了。应该反省的是家长。往往是因为家长在感情上对孩子依赖性太大,使得孩子对家长恋恋不舍,也依恋家长。
家长的独立意识增强了,舍得放手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也会自然而然地增长,增强。
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过说教形成的,而是通过实践培养出来的。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家长得先克服自己对孩子的依赖性,舍得放心大胆地让孩子离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