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一百七十二:
《意犹未尽》
赵忠心
(2018年11月23日)
昨天下午,一位新疆克拉玛依的朋友来我家。
他撰写了一部名为《成长的奥秘——从理论到方法重塑中国教育》的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不是科普著作;
是一部对中国教育宏观的论述,不是专题讨论;
是一部主要论述教育思想观念的书,重点不是讨论教育方法问题。
他的这部书,是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问题。
探讨中国教育整体改革的学术著作,久违了。撰写科普读物的大有人在。因为现在社会上人心浮躁,对书籍的社会效益不是很重视,而是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出版图书的价值导向是”捞金“多少,人们推崇的是给”大众“阅读的”畅销书“。而这类给“小众”阅读的,”含金量“很高的学术著作,现在,很少有人撰写这方面的书了。
几个月前,这位朋友寄来书稿后,从头到尾,我是阅读了几遍。我很看重他的这部著作。
有朋友要我给书撰写序言,不论是多熟的朋友,我从来不是有求必应。我不能奈于情面,向读者推荐还达不到出版水平的书。
我要先看看书稿,才决定写不写序言推荐。
由于我的耿直,也确实得罪了一些人。但我并不在意。我不想说违心的话,做昧良心的事。
昨天,我正式答应新疆这位朋友的请求,给他的书撰写序言。
这位朋友,对中国教育的改革问题,思考得很深,很有些见地。
书中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观点。他的论述,摆事实讲道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他是1963年出生,学理工的出身。本科读的是石油机械专业,研究生读的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他学的专业跟文科不沾边。
但他不甘寂寞,善于学习,不断进取。在工作之余,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坚持进行理论学习和思考。他阅读了很多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理论素养很不错,视野开阔,思维深刻。他在书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国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论证他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很能开阔读者的思路。
我是个当老师的,这个职业要求我遇事必须较真儿。我没有退休之前,带研究生时,学生撰写出了论文,我会不断地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修改、加工论文,让学生的论文说服我。说服了我,我才给学生的论文放行。
现在,我退休了,不再带研究生。经常接受委托给人的书撰写序言。写序言,就像是评价学位论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依然如故,对要我些序言的作者要求也很苛刻,只有被作者的思想征服了,我才会答应撰写序言。
此前,这位朋友曾来过我家一次。那次,我们谈的是别的事情,没有深入地进行交谈理论研究问题。昨天下午,我们两人从下午两点一直讨论到五点。
以前,来我家做客的,多是讨论教育方法问题,或是教育公司的经营问题。对此,我不是很感兴趣。
已经有多年没有人跟我讨论教育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基础理论问题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啊,我们两人的兴致都很高。从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到中国教育的现实;从中国的教育,到外国的教育;从中国现代教育的状况,到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从教育传统的继承、发扬,到教育传统的”遗传变异“;从教育的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
讨论了三个小时,我们都意犹未尽。因为他晚上还有别的事,我们只好依依惜别。
这位朋友,五十五岁,提前退休了。他希望能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推广上做些事。
我说,我很赞成。我会竭尽全力地支持你。
他很激动,说他们地处边疆,很闭塞,当地很难找到知音,知己。
临告别时,他说,他很渴望做我的学生,不要文凭、学位的学生。可以经常来请教。
我实事求是地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可没有资格做你的老师。我们还是共同切磋,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吧。
我说,欢迎你常来我家。
(2018年11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