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二维码。
=============================================================
《古人四字养生之道》
赵忠心
老年人长寿是自己的造化,也是儿孙们的福气。那么,怎样才能长寿呢?就是要注意养生。
所谓“养生”,即保养身心,注意身体、心理保健。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中国古人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养生经验。纵观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最重要、又行之有效的,不外乎这样四个字:
一是“慈”,一是“俭”,一是“和”,一是“静”。
所谓“慈”,即心地慈善。
“慈”的本义是指父母的爱。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怜爱。西汉刘向的《新书》中说:“恻隐怜人谓之慈。”训诂学家孔颖道解释说:“慈者,出于爱心,恩披于物也。”也就是说,“慈”就是把爱心给予众人,以使安乐。要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一句损人的话不说,一件害人的事不做。见别人有好事不嫉妒,见人遭遇倒霉事不幸灾乐祸。如能这样,无论是否得到善报,自己心中必然有一种吉祥、和乐之气。
所谓“俭”,即节省、俭约的意思。
这个“俭”字,不仅指的是在吃喝穿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要节省、俭约,不要一味地追求享用鸡鸭鱼肉、绫罗绸缎;更是说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着要“俭约”的道理。就是说,说话、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这样,会受益不尽。比如,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真气、息是非等等。
所谓“和”,就是保持和悦、愉快的心境。
平时多想、多说使人高兴的事;不想、不说或少想、少说令人忧愁、烦恼的事。多想、多说使人高兴的事,可以开心、快乐,对生活充满信心;而多想、多说忧愁、烦恼的事,只能使人愁上加愁,增加无谓的烦恼,于事无补。古人说:“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息,此可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所谓“静”,有两层含义:
一是“身静”,要活动身体,但不要让身体过于劳累;二是“心静”,遇事不要轻易“动心”,对于外界的各种纷扰和刺激要泰然处之。遇上喜怒哀乐之事,外表可以顺应,但内心要努力做到凝然不动,心境如古井一般。
陆游(1125—1219年)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活了八十五岁,这在古代是罕见的长寿。
他曾写过一首题为《即事》的养生诗。
成败归青史,悲驩付浩歌。
病从之岁减,诗比去春多。
高枕观浮世,持杯养太和。
功名亦易尔,难负此渔蓑。
诗中说:“成败归青史,悲欢付浩歌。”这是说,人生成败由历史去评判,情志悲欢付诸一曲高歌。表明他不为成败之事所扰,不被悲欢之往事所累。
“高枕观浮世,抽杯养太和。”他超脱于浮世之外,持杯涵养太和之气,达到了清心寡欲的境界,不可能不益寿延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