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忠心近日在有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研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四大误区,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一、早期教育中的盲目性
许多年轻父母接受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误认为开发智力越早越好,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读书;盲目进行“神童教育”,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盲目进行超前教育,会打乱儿童身心稳定发展的秩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二、“一半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存在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抓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特长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全面发展;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只重视营养保障,忽视身体锻炼,等等。人的素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片面教育只会把有机的素质整体人为地隔离开来,对立起来,导致儿童畸形发展,“欲速则不达”,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严重
家庭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属于非正规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让孩子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孩子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然而,现在许多学校则把家庭当成学校的“附庸”,往往只是围绕学校的教学给家长布置任务。家长呢,则是学校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成为老师的“助教”。家庭教育丧失了它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自身的功能。
四、家庭教育模式封闭
所谓“封闭”,主要表现在家长企图让孩子与社会隔绝。家长看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生怕不谙世事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就想方设法阻碍孩子接触社会,管教多疏导少,说教多实践少。而相对于孩子的心理来说,又管得太多太严,“不许”“不准”太多,“允许”“鼓励”太少。孩子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少;父母子女间相互沟通(互动)少,子女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只是家长说,孩子听;家长命令,孩子执行,这不利于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赵忠心认为,传统的家庭教育在新的时期受到极大的挑战,家长们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改变评价孩子的标准。家长的评价标准就是孩子的“指挥棒”。评价孩子的标准应看孩子“能否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孩子“听话不听话”,“驯服不驯服”。
第二是,要改变与子女的关系。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家长要豁达、包容,可以教育子女,也要接受子女的教育。
第三是,改变教育模式。由封闭模式转向开放模式,让孩子在与家长互动中接受教育,放手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让孩子主动接受教育。
第四是,讲究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家长要保持与子女沟通的渠道畅通,注意选择教育时机因势利导,要因人而异、因人而宜,要有分寸感,不要感情用事等。
第五是,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的教育内容。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孩子们身上也不断地出现新的年龄特征,家庭教育的内容要适应这些新的需要而充实、更新。比如,要进行休闲教育,法制教育,消费教育,信息教育,性道德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