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一百四十九:《积习难改》

分类: 随笔 |



随笔之一百四十九:
《积习难改》
赵忠心
前几天,刚迁新居的那位朋友邀请我们夫妇去他们家做客。这是我们的一位交往多年的老朋友了。
此前,我们每年至少要聚会一次,都是在外边找个比较近便的或者是有特色的饭店,大家一起坐坐。饭后,喝喝茶,聊聊天,交流一下一年来各自生活、工作的情况。
这次,她说要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原因,一是她刚迁入新居,要我们观赏一下她的新居;二是她的母亲从湖北老家来京,请她的母亲给我们做一些具有她家乡风味的菜肴,让我们尝尝鲜。
那天,正好赶上刚刚过去的这一冬天唯一的一次雨夹雪。空中飘着白花花的雪花,放眼望去,一片白茫茫的。但并没有使人感到寒意,反而让人感到的却是兴奋,北京地区终于见着水了,难得啊。
她的新居在北五环外,北苑路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的北门对面。我家在北五环内,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西门的对面。她家在东北方向,我家在西南方向。我们两家之间的直线距离没有多远,也就是几公里,只是没有直通的公共汽车。主人便请今天也被邀请也来参加聚会的另外一个朋友的先生开车来接我们。
她家住的那幢楼足有三十多层,高耸入云。她家住十七楼。一进她的家,主人先是带领我们参观了她装修豪华的新居。客厅、餐厅、卧室、卫生间,都转到了。二百平方米的大房子,平时只有她一个人居住,显得空荡荡的。给儿子预备出一间卧室,儿子很少来住。
她家正处南北走向的楼的最南端,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紧邻。从南边的窗户朝外一看,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森林;从靠西边的窗户往下看,一条水质清澈的小清河在小区旁边缓缓流过,河面跟明镜似的。看到如此之美好的周边生态环境,我赞叹不已:
“你简直就是生活在氧气室里,每时每刻呼吸的都是公园里散发出来的清新的氧气。我看,给套别墅都不换!”
二
只顾观赏她的新居了,我突然想起,怎么没有见到她的母亲呢?便问她:
“你母亲在哪里?”
她不无遗憾地说:
“昨天下午,突然接到老家的一个电话。说家里有急事,今天早上去机场,回老家去了。”
我听她说过,她的母亲是我的同龄人,跟我一样,都是1941年出生的,比我大不了多少。本来,我今天来,是想跟这位来自南方的从未谋面的老姐姐聊聊天,拉拉家常。看来,只能等以后再找机会了。
她的母亲,千里迢迢从老家带来了很多家乡的食材,包括她亲手种植的蔬菜,亲自上山采摘的蘑菇,亲自养育的柴鸡,以及亲自动手制作的腊肉等等,准备让她很久没回家的女儿和我们这些朋友品尝。没想到,她临时有事回老家了,错过了相互认识的机会。
那天,这位朋友特地请来她的一位小老乡来帮忙。经这位朋友的小老乡掌勺烹炒,摆满了一桌子的美味佳肴。那天聚餐吃的,基本上都是她家乡风味的菜肴,的确是很有地方特色,别具风味。
“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着品尝这位朋友家乡风味的菜肴,自然而然地便议论起这位时时刻刻牵挂着女儿,不辞劳苦,从千里之外带来家乡美食的朋友的母亲。
这位朋友的父亲、母亲都是地道的农民。父亲前些年已经去世,朋友把母亲接到北京来,想让母亲换换生活环境,享享福。
可母亲很不适应北京的生活。我们的这位朋友,是一家经营多年、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化公司的老总,身负重任,日理万机,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白天,家里就剩下母亲孤零零的一个人,周围没有一个熟人。就是结识了邻居,话语也不通,交往也很困难。母亲感到很寂寞,孤独,心里没着没落的。因此,每次接母亲来北京,住不了几天,就想家,急着要回老家。
这位朋友,经营的文化公司发展得很好,她的经济条件很优越。女儿每天上班,午饭在公司都是凑合,母亲心疼女儿,每天晚上都要做很多的菜,让女儿享用。
可几乎天天都要有剩菜,母亲舍不得扔掉,放在冰箱里。第二天吃晚饭时热一热,母亲让女儿吃她新做的菜,自己总是争着抢着吃那昨天晚上的剩菜。
母亲总是说,剩菜又没坏,不能扔。朋友说,就是没坏,也是不新鲜了,老吃剩菜,对身体不好。尽管多次规劝,母亲还是依然如故。朋友无奈地说,无论我怎么劝,母亲就是不听。从我们做儿女的小时候,母亲就是这样抢着吃剩菜剩饭,几十年了。
三
我说,老年人差不多都是这样。他们舍不得扔东西,尽着让孩子们吃新鲜的。老年人总认为自己的身体是“铁打的江山万年牢”,吃剩下的东西,没事;孩子们身体娇嫩,不要吃剩下的东西。
我说,我的母亲生前是在我妹妹家。我妹妹家在县城,妹夫是县长、人大主任,家庭经济条件也不错,家里时时都有常备的水果。孩子们放学回家,都是挑着吃新鲜的水果;我的母亲却是与孩子们相反,每天都是挑着捡着吃那些快要烂掉的水果,舍不得扔掉。我妹妹劝过母亲多少次,母亲就是不听。她是怕浪费东西。
我的夫人接这个话茬,也说起她自己的母亲,我的老岳母。岳母住在海军大院的老干部招待所,老岳父已经不在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很不错,儿女们也都很孝敬。可老太太却经常在菜市场,购买那些“搓堆儿”的蔬菜,回家摘一摘,做了吃。
夫人和她的妹妹,我的小姨子,去娘家看到这种情况,很生气。曾劝说过多次,老岳母答应得好好的,表示以后不再买了。可去到菜市场,看到有“搓堆儿”的菜,还是要买回来吃。
夫人和她妹妹气急了,说,您要是再买那些“搓堆儿”菜,我们见一回,就给您扔一回!这是样,才彻底制止了。
四
老年人都辛苦了大半辈子,深知“盘中餐”,是“粒粒皆辛苦”,来之不易。即或是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也舍不得随手丢弃,轻易浪费东西。
古人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是说,生养儿女,为的是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后有人赡养;丰收不忘歉收,积累、储存粮食,以防备饥荒。老年人年轻时都过过穷日子,吃过苦,受过穷,穷怕了。这是老年人潜意识里的一种朴素的“保险意识”。
其实,现在老年人过日子节省,并不完全是因为穷,怕穷,也不是为自己节省。平时过日子能省就尽量多省点儿,为儿女赡养老人减轻点儿负担,或是自己百年之后给子孙后代多留点儿遗产。他们考虑的长远,是为儿女们,为子孙后代节省。
我们学校的一位退休工人,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顿饭菜吃完后,她都是在盛菜的盘子里倒上半碗开水,和弄和弄,当汤喝,说是“灌灌浆”,“溜溜缝儿”。她说,菜盘子底上有剩下的炒菜油底儿,倒上些开水当汤喝,有咸淡味儿,省了再做汤的事了。
结果,人长得越来越肥胖,走路都困难,而且血糖奇高,还出现了并发症。经大夫多次劝说,这才改掉了这个习惯。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道施》中说:“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习忘乃为常。”
这意思是说,优良的或不良的习惯都是从细微处开始,不知不觉逐步形成的。由于习惯成自然,往往不易察觉,改掉则更难。
节省不浪费一种美德,是一种好习惯。但也要考虑为节省不浪费而付出的代价。不顾身体健康的节省,往往会得不偿失。做儿女的,心疼老年人,不愿意眼瞅着让老人为此付出损害健康的代价。
可习与性成。节省已成为老年人多年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改也难。
(2018年3月24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