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论说”之三十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介绍《颜氏家训》》

分类: 家教论说 |

《古今家训
介绍《颜氏家训》一书》
赵忠心
一、《颜氏家训》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颜氏家训》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颜之推。
颜之推,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南北朝时期梁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卒于隋朝开皇十余年间(约公元590年后)。颜之推在江陵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南方政治文化中心建业(今江苏南京)。
他的九世祖名颜含,从晋元帝东渡,世代为官。父名颜勰,对《周官》、《左氏学》很有所究。颜之推12岁时,正值梁湘东王萧绛自讲老庄,于是拜绛为师,很受器重。后来,又兼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通晓,显露出很高的才华。他喜为词章,曾撰写《观我生赋》,文词清远,为“西府”所称道。但他一生“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
公元548年,侯景起兵叛乱,建业随即沦陷,梁武帝罹难。颜之推19岁时,就在梁湘东王萧绎幕下任职,并曾辅佐湘东王长子萧方等抵御侯景叛军。后因兵败,颜之推被虏至建业。侯景叛军被击败后,萧绎被拥立为帝,迁都江陵,颜之推曾为中书舍人,参与起草诏会之事,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文帝兴起,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授予他修文殿学士之职。不久,便染病身死。
《颜氏家训》一书,大约成书于隋文帝统一中国前后。
颜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很有章法。颜之推说:“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指童年),便蒙诱诲;每从两兄(颜之推之兄之仪、之善二人),晓夕温清(三点水改为两点,读qìng即凉),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可见,颜之推小时候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相当严格。后来,由于父母早亡,便失于家教。再加之战争频繁,使他到处颠沛流离,生活很不稳定,一生的经历坎坷不平。这一切,给他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在回忆往事时说:“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又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
为了“齐先王之道,治家世之业”,“整齐门内,提撕(x)子孙”,训诫他的子孙后代,他结合自己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撰写了家庭教育读本《颜氏家训》一书。
《颜氏家训》名曰《家训》,是为教导子孙而作;但实际上,该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甚广,诸如历史、文学、训诂、文字、音韵、民俗、社会、伦理、教育等,反映了颜之推的全部社会思想,已超出一般概念上的《家训》。
《颜氏家训》一书共有七卷二十篇,作者的家庭教育思想和主张贯穿于全书所有章节。集中他家庭教育观点的主要是在《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慕贤》、《勉学》、《涉务》等篇章里。
我国《家训》一类的家庭教育读本,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三国志·邴原传》裴松之注说:“杜恕著《家诫》。”而此书已佚失。《颜氏家训》则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家训。
从《颜氏家训》问世以后,一直到民国年间,我国曾先后公开出版过122种《家训》之类的家庭教育读本。一般的《家训》之类的著作,多是记述家长对子弟进行什么样内容的教育和训练,属于通俗的应用性家庭教育读本。
而《颜氏家训》则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基础理论,概括了家庭教育的一般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家庭教育的特殊规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古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因此,甚至可以说,《颜氏家训》一书是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史上第一部古代的家庭教育学读本。
《颜氏家训》一书,从内容到写作方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著名的国学大师、《颜氏家训集解》一书的作者王利器先生说:“《颜氏家训》是一部很有用的典籍,它以训家名理为名目,其实讲的内容很宽,有些甚至现在看来是绝学,如音韵学。”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这样评价说:“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之言,所以被看作处世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
这部《家训》所及,远不限于颜氏一家的子孙后代,“由近及远,争相矜式”,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典型教材,影响广泛且深远,后人对它评价极高。
明朝学者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二》中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明朝学者袁衷等兄弟五人合著的《庭帏杂录下》中说:“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
清朝初年学者王钺的《读书丛残》中说:“北齐黄门旗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言(劝人改过的话),言言龟鉴(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
后来的许多家庭教育专著,如唐代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宋代司马光的《家范》,清代孙奇逢的《教子家训》,以及朱柏庐著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等,无不受到《颜氏家训》的启示和影响,反映出一脉相承的关系。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理论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早就传到东南亚各国。唐代中叶,日本入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学成回国,把《颜氏家训》一册带到日本,并以此为范本,效法《颜氏家训》一书的体例,撰写成《私教类聚》一书,作为日本第一部家庭教育著作。
所以,《颜氏家训》可称为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奠基之作和代表之作,颜之推当之无愧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先躯者。
二、《颜氏家训》中所主张的家庭教育内容
中国古代的“家训”记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给我们后人展示了前人教育子弟的情况,内容非常丰富。
从古代家训中看,中国古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孙后代特别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主要是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诸如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谦虚谨慎、团结友爱、互谅互让、勇敢坚强、诚实守信、朴实厚道、刚直不阿、清政廉洁、克己奉公、忠贞爱国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发扬。
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古代的“家训”不可能没有封建糟粕。诸如,封建迷信,宿命论,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明哲保身,委曲求全,封建家长制思想等。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所主张的家庭教育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面:
(一)勤学
颜之推教育子弟“勤学”的主张,主要体现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在这一篇的一开头,颜之推就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需勤学,况凡庶乎?”连古代的圣明帝王尚且要勤学,那么一般百姓更应刻苦学习。
他主张人生世间,无论是农、工、商、学,都必须勤学,以求得进步。他厌恶像士大夫那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消磨岁月。因此,他告诫子弟,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他说:“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凶吉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然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他深刻分析了当时贵族子弟不学无术的原因。他说:“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治官则不了,管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不学无术的根本原因在于沉溺于养尊处优的生活。
他要求子孙后代要象古人那样勤学:“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他列举了中国古代许多勤学苦读的故事,勉励子孙后代效法。
(二)自立
他要求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以为自立之本,反对依赖父母。他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精致器用,使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当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不论是农民、商贾、工巧、使艺、武夫、文士,都具有自己专门的技能技艺。他告诫子弟说,“有学艺者,触地而安。”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杜会。
他严肃地指出:“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常自求诸身耳。”不能依赖父母,必须要自立。对此,他有亲身的体会。他还借用中国古谚说:“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他的自立的主张是很有阶值的。
(三)务实
他认为,读书的唯一目的就在于“利行”。他说:“夫所以读书学习,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他尖锐地批评当时社会上某些读书人,书读得不少,满腹经伦,但只会夸夸其谈,不做实事,光会说不会练。他说:“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百户,不必理其民;间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谴,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遇诞,军国经论,略无施用。”
他要求子弟:“学之所知,施无不达。”是说读书所掌握的学问,要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只会空谈。
颜之推尖锐地提出读书的风气问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四)节操
颜之推虽然入北朝做官,但很有民族观念,与鲜卑人进行斗争。他在北齐主持文林馆时,多培植汉族人士,并因此遭到鲜卑贵族的嫉恨。
当时,不少汉人学鲜卑语,以为入仕的捷径。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给其子孙后代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这个故事,是颜之推在《教子》篇里讲述的。那位士大夫要儿子学鲜卑语、弹琵琶,目的是要服务于异族鲜卑统治者,他对此非常反感。他正气凛然地说,即或是能当上宰相,也绝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干那种卖国求荣的勾当。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字里行间,表现了颜之推重视子弟的节操教育,令人敬佩。
(五)重农事
他说:“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轻视体力劳动的世俗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颜之推认为“贵谷”是“务本之道”,教育子孙不要“轻农事”,这是十分可贵的。
(六)俭朴而不吝啬
他引述孔子的话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他反对奢侈浪费,主张要讲究俭朴。
同时,他又指出:“然则可俭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他教导壬弟要分清“俭朴”与“吝啬”的界限:对已生活节省,是俭朴;对穷人不抚恤,是吝啬。他要求子弟做到“俭而不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也应继承发扬。
(七)“婚姻勿贪世家”
这是颜氏家族的家传。颜之推的九世祖靖侯曾经告诫子侄:“自今仕官不可过两千石(官名),婚姻勿贪世家。”在子孙婚嫁时不可高攀,一味考虑对方家产多少。颜之推继承祖上规矩。他说:“婚姻素对,靖侯成规。”门当户对即可,万不可贪图钱财,这是祖上订下的规矩。
颜之推特别鄙视那种在婚烟嫁娶时只重对方家产多少的庸俗观念,指出:“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蛛(金银财宝)”,这样是“责多还少,市井无异”,讨价还价,和商人做买卖一样。他严肃地告诫子弟说:“贪荣求利,反招羞耻,不可慎与!”
另外,颜之推还注意到,搞好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家长自身的修养。
在《颜氏家训》一书中,颜之推对做家长的提出了许多要求,诸如兄弟之间要互相团结友爱,妯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继父的不可宠惯后妻的前夫之子,做继母的不可虐待后夫的前妻之子,还批评了婆婆虐待儿媳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是家庭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加强这些方面的修养,对于创造良好家风,给子孙后代以积极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是很有继承、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