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七十:《教育手段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分类: 幼教杂说 |
“野蛮”孩子屡教不改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宝贵得不得了,连一手指头都舍不得动。如果任那孩子任意骂人打人,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实在没辄了,只好把那孩子的家长请来,同家长商量如何相互配合、协同努力,严加管教,尽快纠正那孩子的毛病。
毛病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家长身上。
那孩子的父亲倒是一点儿也不“护犊子”。当老师介绍完他儿子的情况后,气愤地对老师说:
“这小兔崽子!老是给我惹是生非,我怎么养了这么一个不争气的东西!”
尔后,情绪稍稍平缓下来,态度还特别诚恳地对老师说:
“老师,不瞒您说,当我接到您电话的时侯,就猜个八九不离十:准是我的儿子又打人了。我这个孩子,从小就有这个毛病,他和邻居的孩子都玩不到一块儿,一不顺心就动手打人。就为这个毛病,我可没少揍他。只要有人告状说他欺负人了,我就狠狠地揍他,轻的我用巴掌打他的屁股,重的我用脚踹他、拿皮带抽他,我从来不护短。就是这样,他的毛病就是改不了。我也不明白,他怎么不怕打呢?”
听了那孩子的父亲说的一番话,老师很为他的诚恳所感动。同时,老师从那孩子的父亲的谈话中,也终于弄明白了孩子总是改不了那毛病的原因。老师也十分诚恳地对那家长说:
“我看您这位家长很诚恳,我也坦率地对您说:您的儿子为什么有这种毛病,为什么总是改不了,为什么软硬不吃?这和您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毛病是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您的身上。”
老师看家长没有听明白他的意思,坦诚地对家长解释说:
“我不是说您好欺负人,也不是说你有意教孩子欺负人。我是说,您平时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好,不文明,是用打骂的手段管教您的儿子,您儿子受了您管教方式的影响,学了您样子。
“小孩子生下来都不会打人,后来有的孩子打人,那是跟别人学的。您不许您的儿子欺负人,这是对的。可您是用‘打’的方式方法纠正孩子‘打人’的毛病,企图用‘不文明的手段’教育孩子‘讲文明’,那肯定是南辕北辙,只能是事与愿违。
“要纠正你儿子打人的毛病,你首先要彻底改变你的教育方式方法。”
老师的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把家长说得心服口服。
“等我长大当了爸爸再打。”
用打骂的手段管教孩子,家长的武力可能把孩子给“镇住”了,但那只能是暂时的。将来有条件、有“气候”,很有可能出现更强烈的“反弹”。不是有这样一个笑话吗:
一位父亲发现孩子欺负了小朋友,非常气愤,把孩子揪过来就打,边打边大声训斥说:“你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欺负人,今天我非打死你不可!我看你以后还打不打人!”
孩子被打得哇哇哭叫,一个劲儿地苦苦求饶:“爸爸,你绕了我吧,以后我再也不打人了!”
父亲看儿子有悔改之意,就停止不打了。当父亲放手以后,那孩子抹着眼泪、抽泣着,又补充了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
“等我长大当了爸爸——再打。”
那孩子的父亲听了,惊讶地张着嘴巴,老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要记住:教育手段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长对孩子进行管教,其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不见得体现在教育者的目的和动机上,而往往是体现在教育的过程和具体的教育手段、措施上。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措施,非常具体、形象、生动,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因素。
尤其是对小孩子,由于他们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模仿能力又相当强,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视为最直接的可效法的榜样去模仿,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