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杂说”之一百三十四:《家长打孩子的心理状态》

(2024-03-05 05:38:34)
分类: 家教杂说

“家教杂说”之一百三十四:《家长打孩子的心理状态》


《家长打孩子的心理状态》

赵忠心

 

 有的家长说:“打孩子是为了教育孩子。”

 不能否认这是家长“打孩子”的一个动机。但是,家长一般并不是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就打;事实上,家长是有选择、取舍的,对孩子有的错误实施惩戒,而对有的错误就免于惩戒。

 你看,一般家长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孩子”呢?往往是孩子“直接违逆了家长的意愿和意志”,伤害了家长的自尊心,挑战了家长的“权威”;或是做了“让家长非常生气的事”,特别是“让家长很丢面子的事”。比如,孩子当众顶撞家长,不给家长留面子,让家长当众下不了台,没有“台阶”下;在学校不好好读书学习,功课很不好,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进行“个别谈话”,家长忍无可忍;或是私自拿别人的东西,老师当众批评了家长,邻居告了状,让家长丢尽了人、现尽了眼,等等。

 要是没有违逆家长的意愿和意志,没有让家长丢人现眼,即或是犯了很大的错误,也不见得真“打”。你想,是不是这样?

 许多家长“打孩子”的轻重程度,是“徒手”还是“持械”,并不是完全取决于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而是取决于是否“让家长丢了面子”。与其说“打孩子”完全是为了“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在很大程度上以“出气为快”,发泄自己的气愤,维护自己的面子,如此而已。

你看,家长在气头上,打孩子没轻没重,狠得不得了;而打完之后,气出痛快了,静下心来一想,却往往又后悔得不得了,心疼得不得了。这种心态,完全是自己的“面子”闹的。

所以,我认为那些打孩子的家长是很自私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尊严看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尊严。要是孩子惹家长生了气,或是家长正处心情烦躁的时候,孩子便成廉价的、唾手可得的“出气筒”,扯过来便打,以伤害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来维护家长自己的“尊严”。

 家长的“尊严”是要维护。那么,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要不要维护呢?

    其实,很多孩子挨家长的打骂,是很冤枉的。孩子犯了错误,错误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可孩子那错误并不是天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还不都是家长娇惯、纵容的结果。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身上的毛病,一定是家长教育上的失误造成的。比如孩子不尊敬家长,家长很生气。如果家长冷静下来,平心静气地反思一下,看是不是跟自己平时的教育不当和身教不良有关系?家长是不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是不是有不尊重家里老人的思想和行为?也许这样想一想,你会认为孩子挨打是冤枉的;该挨打的,倒应该是家长自己。

 对于孩子,家长要管;孩子犯了错误或过失,家长也可以惩罚。我以为,不能完全否认惩罚的积极教育意义。

但我主张,处罚孩子,最好不要采用“打”的手段,尤其不可施行虐待性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可以采用“剥夺精神需要”的方法,就是强行剥夺他做特别想做的事的权利;也可以采取法国教育家卢梭最早提出的“自然后果惩罚”的方式,就是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自作自受”,亲身体验、承担自己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惩罚、警戒的目的。

 也有家长说,打孩子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是有这种情况,家长管教多次,孩子屡教不改,毛病总也改不了。于是,就挥起“打”这个“杀手锏”,让孩子吃“皮肉之苦”。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长记性,但也极有可能心灵上受到伤害,或是从而痛恨家长,或是惧怕家长使孩子便得萎萎缩缩,或是使孩子变得性情粗暴,或是迫使孩子学会说谎骗人,得不偿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