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
“孩子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这样的一个新闻标题出现在昨天很多媒体的显著位置。新闻主人公并不陌生,是所谓的“狼爸”萧百佑。报道中说,由于创下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萧被请到《鲁豫有约》的直播间。
几年前这个人就不断在各家媒体介绍他所谓的成功经验,如今也没什么新鲜的。
他有一次通过媒体告诉大众,他家规苛刻,军事化管理孩子。他家里常年备有藤条和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古文要打、作业完成不好要打、成绩倒退一名要打、未经允许去同学家里面玩要打、没有好好练琴要打……萧家的孩子不允许看电视、不允许自由上网、不允许随便喝可乐、夏天再热也不能吹空调。孩子们要想去同学家里面玩,必须提供一份完整的申请书,写明要去哪位同学家,这位同学在班级担任的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去做什么事,大概要待多久,何时可以回来,同行的同学有哪几个,分别是谁,都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成绩大致情况是什么,同学家的家长姓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申请书还必须由班主任签字确认,再由狼爸决定是否允许他们去同学家。狼爸一向认为,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
萧百佑的“打”绝对不是轻描淡写地意思一下,每次都“真材实料”地打,而且是狠狠地打,虽然只伤皮肉不伤筋骨,但绝对的疼,因为疼了才能记住。打的时候,狼爸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分不打。在他的概念中,打“是一种威严、一种法度、一种文化”。就这样,他的三个孩子萧尧、萧君、萧箫被“打”进了北大。当然他的孩子分别作为香港和美国身份的考生,和内地学生考北大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看这位“狼爸”在报纸上的照片,笑容可掬,但看着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这些杀气腾腾的话,即便是作为成年人,也觉得不寒而栗。这样的生活,尝试着代入角色,想象了一会儿就十分压抑,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逃跑,躲得远远地永远不回去。然后暗自庆幸绝大部分家长没有这么“狼性十足”,虽然“父母皆祸害”之类的小组也在网络上活跃着,而且组员众多,但大体还在人情之常的范围内。
网络上很容易找到萧家父子五人——他们家有一男三女四个孩子——的照片,每个人笑得都很开心。这也是若干年来,“狼爸”教育反对者很没辙的地方。几个“成功”了的孩子就是他们父亲在媒体走红的资本,价值可以一用再用。反正这个社会不乏喜欢这种“成功学”的人,君不见这些年各地也出了一些大冬天不许儿子穿衣服、深夜带着女儿去坟地的“狼爸”们吗?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大家讨论的无非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有没有不良影响,当对方言之凿凿地说自己孩子很“受用”的时候,外人也就只好不了了之。
但是,我们不是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吗?萧百佑自曝,时间长了他成了“鞭打”专家,操起藤条来干净利落,而他的妻子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损伤专家”,一切治疗伤口的药品,医药包里一应俱全。请教法律人士,无论香港还是内地的法律下,这样是不是构成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虽然萧家的儿女都已经成年,但其他接受“狼爸”式管教的青少年依然散见于各处。总不能都像“被拐山村女教师”郜艳敏那样,被当做正面典型报道了,毁了三观才有有关部门想起重视、想起法律吧。J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