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一百一十六:
《大熊孩子》
赵忠心
刚才,接到住在校内的我们教科所的一位女同事的电话。
这位同事,是我们学校老年合唱团的组织者。说,建团二十年了,要开展纪念活动,我们想整个纪念册。
说,你们家的周老师(我已故的老伴)对于我们学校老年合唱团的建设和坚持,功不可没。要我提供几张我已故老伴的照片。
我的原配夫人是2005年去世。生前原是音乐教师,能歌善舞,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因病提前退休后,受学校退休办之邀,出任我们学校老年合唱团的钢琴伴奏、指挥多年。
年轻时,夫人是地处和平门外的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师。那个时候,我在师大附中工作,我们两个学校只有一墙之隔。1980年,我调回师大以后,她跟随我调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实验小学。由于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手指不能弹琴了,就改教小学算术。
夫人聪明好学,争强好胜,能吃苦耐劳,做事极为认真,教学效果非常好。成为海淀区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学科带头人,并且评上了中教高级教师职称。
在我们学校实验小学退休以后,曾带领学校老年合唱团的老教师们学唱歌,参加校内外的歌咏比赛。
由于夫人经常带领学校的退休教师练合唱,哄那些老教师们开心、解闷儿,排遣孤独寂寞,夫人成了学校老教师们的知心朋友。
每当我们夫妇在校园里散步时,都有很多老年人跟她热情地打招呼,围着她聊天,说说笑笑,却没人搭理站在旁边略觉尴尬的我。夫人是学校老年教师心目中的“名人”,我反倒成了夫人的“家属”。
1996年,夫人患乳腺癌手术之后不久,我们学校要召开全校教职工文艺汇演。夫人刚出院没多久,就帮实验小学教师排练了一个新疆舞蹈;并且,她亲自出马,女扮男装,出任男主角。
夫人多才多艺,几乎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都会跳,跳得惟妙惟俏,各俱民族特色。那天,他身穿维吾尔族男人的服装,戴着翘得老高的小胡子,跳得那个潇洒、自如、帅气,活灵活现,演出会场掌声不断。就连我们学校艺术学院的师生都伸出大拇指,夸奖她表演得好,逼真。
那天,我的在读研究生们和他们宿舍楼的同学,都成群结队地到现场观看他们师母的表演,高兴、感动交织在一起,个个泪流满面。周老师下场以后,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拥上前去,激动地拥抱他们的师母,感动得失声痛哭。
他们老年合唱团的老教师,也都围在周老师的身边激动的不得了。他们的周老师患了那么严重的病,做了那么大的手术,竟然还是这样的豁达,坚强,乐观,登台表演节目。她哪里像是五十多岁的人,哪里像是刚做完手术的重病患者!都纷纷夸奖她,羡慕她,说周老师是他们这些老教师学习的榜样。后来,很多老教师纷纷给周老师送来保健品。
今天,这位同事打电话,是要我夫人做学校老年合唱团的钢琴伴奏和指挥的照片。
同事说,赵先生,很抱歉!提起周老师,又要引起你伤心了。
我说,没关系,没关系。周老师走了十多年了,至今你们还记得她,我很欣慰。我支持你们的纪念活动。周老师伴奏、指挥的照片有,我有印象,都在我们家的相册里。我尽快找,找到了,托住在我们小区的你们合唱团的同事小刘带给你。
二
这个打电话的同事比我年龄大,得八十岁左右。到了这个年龄,她还是身体健康,腿脚利索,快言快语,性格开朗,朝气勃勃,不知疲倦,一如既往地校内校外地四处奔忙,组织学校老年合唱团的排练和比赛事宜。
我知道,我的这位老同事,生了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因为我搬迁到距离学校很远的京师园小区,她还继续住在校内职工宿舍,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趁此机会,我顺便问道,你当姥姥了没有?
她说,孩子大了不由娘啊!两个女儿叫齐了号,都不要孩子,我能怎么办?
我问,两个女儿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她说,都在国外。我是鞭长莫及呀!
我说,两个女儿多大了?
她说,一个44岁,一个49岁了。
我说,大女儿快五十了,再要孩子是晚了点儿。你这个小女儿,要是想要的话,还可以要孩子的呀!“70后”妈妈,就有生了老二的呀。
她说,要不要,我的态度是,既不反对,也不支持,不持立场。爱咋咋的。她们不要孩子,省得给我添麻烦,加负担,我更轻松,潇洒。
我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个色。该干什么,不干什么,不安规矩“出牌”。
我们所在的教育科学研究所,总共不到三十位老师。有的老师的孩子,该搞对象,不搞对象,奉行“不婚主义”;该结婚了,只谈对象不结婚。
其中,有四五家早已成家立业的儿女,都坚持不要孩子,铁了心就是要做“丁克”。急得爹妈都恨不得要挠墙。
你说也真是奇了怪了!老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倒好,根本不拿有没有后代当回事儿,至于家庭能不能延续好像与他们无关紧要!让老人急不得恼不得,无可奈何,他们却根本不在意。
不仅小孩子中有经常不听话、惹家长生气的熊孩子,大孩子中也有不少不让人省心的大熊孩子。
也许,那些个固守“不婚主义”的孩子,觉得“一个人吃饱了一家子都不饿”;也许,那些个坚持“丁克”的孩子图清静,嫌生养孩子惹人生气,太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事当前,只考虑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而不考虑其他。这正是那些“铁了心”就要是坚持“不婚主义”和“丁克家庭”一个重要的原因。
(2017年10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