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一百四十五:《家长最好别掺和》

分类: 幼教杂说 |
《家长最好别掺和》
小孩子在一起玩耍,发生摩擦、纠纷、争执的事是常有的。有时,也会因为不能妥善处理而动起手来,发生肢体冲突。
过去,家庭里孩子比较多,孩子养得不那么娇,家长一般不大干预、介入;或是由于家长主要的精力都忙于生计和家务,解决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诸事,就是知道了,也顾不上多管。即或是干预,也是先不管谁是谁非,而是责己严,责人宽。先批评、管教自己的孩子,向对方诚恳地道歉,检讨自己没有管好孩子。
今天与以往可不同了。
家家户户都只有一个“宝贝疙瘩”,看的比眼珠子都金贵,发现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就沉不住气了,往往要直接插手干预,并且十有八九是护着自己的孩子,即或是自己的孩子先发难动手也要责备别的孩子,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儿亏。
这是典型的“护犊子”。
所谓“护犊子”,就是保护自己的儿女、晚辈或下属。牛马之类的动物出于本性,都是竭尽全力地保护自己的幼崽不受别的动物的伤害。用在人身上含有贬义,不论事情怨谁,只知道保护自己的儿女、晚辈或下属。
说心里话,我都替这些“护犊子”的父母的感到难为情。
其实,小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或冲突,一般并不是因为什么大不了的矛盾或利害。只是由于孩子小,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化而已。而且,小孩子很豁达、宽容、大度,一般是不会记仇的。要是没有家长掺合,没准儿他们很快就“偃旗息鼓”,烟消云散了,好像压根儿什么事也从未发生一样。
家长直接干预孩子之间的争执或冲突,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多管闲事,添乱。还很有可能把简单的问题给人为地复杂化了,伤了家长之间的和气。您说,何必呢?
常常有这种情况,家长这里较起“劲”来唇枪舌战,互相指责,没完没了;而刚刚发生冲突的孩子很有可能早已“和好如初”了,又到一起玩耍了。使得双方家长都很尴尬,让孩子也感到莫名其妙。
有时候,大人还显得没孩子豁达、宽容,有度量,有“涵养”,让孩子都瞧不起。
有个妈妈接孩子离开幼儿园,母子俩在路上闲聊时,听孩子说“谁谁今天打我了”。妈妈一听,火气就顶上了脑门子:
“啊!告诉妈妈,是谁这么胆大妄为,竟然敢打我的孩子!我找他去算账!”
然后又关切地问:
“宝贝儿,他打你哪儿啦?告诉妈妈。还疼吗?宝贝。”
孩子轻松地说:
“就打了我手一下。不疼,不疼。一点儿也不疼。”
虚惊一场。
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推推搡搡、碰碰撞撞的事不可避免,能有多疼痛,家长何必那样紧张,一点儿也沉不住气,跟小孩子似的。真的没法说。
今天别的孩子打了、推了、碰撞了你孩子一下,没准儿,明天你的孩子会打、推、碰撞别的孩子一下,为小孩子的事,没有必要那么较真。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家长一般情况下,不要介入。即或介入,也主要是加强引导,尽量引导孩子自己解决纠纷,这也是培养、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或是交由老师处理解决,可以保证公平、公正、合情合理。
遇到孩子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我的态度是,家长还是不要掺合为“好”。
年轻父母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事要沉稳,逐步使自己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