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四十一:《省(xing上声)事》

分类: 随笔 |

随笔之四十一:
《省(xing上声)事》
赵忠心
一
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外出游学。正走在路上时,天气突然发生变化。一阵狂风之后,聚集起了乌云,很快就下起雨来。
一位弟子说:
“先生,子夏的家离这儿不太远,咱们先去他那儿借把雨伞再走吧!”
孔子连忙摆了摆手说:
“不,不。别去找他。”
看弟子不解其意的神情,孔子耐心地解释说:
“我曾听说过这样的话:与人交朋友,就应该尽量发挥人家的长处,而避开人家的短处,这样朋友才能长久。子夏是比较吝惜财物的,这是他的短处。我们去向他借东西,不正是没有避开他的短处吗?”
到了晋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给朋友写信时,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事。他信中写道:
“仲尼(即孔子)不假盖(即借伞。假,借用。盖,古时把伞叫“盖”。)于子夏,护其短也!”
这话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在有意回避、掩盖他的短处啊!
嵇康说的“护其短也”,后来经过缩略,就成了“护短”这个词。“护”就是回避、掩盖,“短”就是短处、缺点。“护短”就是掩护自己或自己人的短处、缺点,以免置己或别人于尴尬、难堪的境地,表示善解人意,心地善良。
后来,逐步演化为“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的缺点或过失辩护”的意思。也即“文过饰非”,明显带有贬义。
我这个人好动脑筋,具有比较强烈的求异心理。
经过反复思索,我认为,孔子不让去子夏家借散的典故,与其说是孔子心地善良,善解人意,有意避开学生子夏的“短处”,不让学生“尴尬”,是在“护短”;倒不如说孔子是深明事理,是“省事”,更为贴切。
我这里说的“省事”,不是说的“省(sheng上声)事”,而是“省(xing上声)事”。“省(xing上声)”,醒悟、明白的意思。
“省(xing上声)事”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处理公务,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办公”;
另外一个意思是“懂事,明白人情事理”。
在这里我说的是后者。而不是指减少办事手续、方便不费事的“省(sheng上声)事”。
在我国传统社会,人们常用“省事”来夸人的品行好:“这个人很省(xing上声)事”,就是很懂事,明白事理。也很注重教育子弟要懂事,明白事理。
今天,人们很少用这个词汇了,久违了。
今天夸人,多是“这个人很精明,有本事,很能挣钱,能捞金。”家长教育孩子也都是以“大款”、“巨富”、“歌星”、“影星”为榜样,把他们当成人生导师,把他们的话当成金玉良言,学会多挣钱,挣大钱。说白了,就是教孩子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逐利”,追逐金钱、利益。家长心浮气躁。
而教孩子做人,要洁身自好,有个好品行,光明磊落,体谅他人,做个让人喜欢的人,不让人背后说三道四的人,比过去少多了。很多家长的心态不平和,审美取向出了偏差。
人在社会上生存,让人喜欢,放心不设防,人们才愿意与你共事,你的朋友才会多。因此,培养教育孩子,要把“省(xing上声)事”,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我的体会是,“省事”,不仅是懂事,明白事理的意思;也还是遇事要会看眉眼高低,就是看具体情况做灵活、恰当、妥善的处理,会为人处世。不要一心只为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而给别人出难题,使人尴尬、难堪、遭难,给人添乱。
这是个人修养问题。
比如,无所事事、穷极无聊爱串门闲聊的人,不要去事情多的家庭或出了事的家庭,人家没有时间或情致跟你闲聊。人家闭门谢客,不好;闲聊起来没完,让人急不得恼不得,这就是不看眉眼高低的人。
快到吃饭的时候,还意犹未尽,没有收场的意思。主人说,就在家里吃饭吧。省事的人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赶紧说:“对不住。没注意时间。耽误你们吃饭了。抱歉,抱歉!”便立刻起身告辞。
遇上不省事的人,一听主人挽留吃饭,也不动动脑筋,就傻傻呼呼地痛痛快快地答应留下吃饭。这真是“老九的弟弟——老十(老实),也太”实在“了。主人一直陪你说话,什么准备也没有,怎么给你准备饭?这就是典型的不省事的人。
比如,到朋友家里吃饭、喝酒,不能像在餐馆、酒馆那样任性、放肆,不能吃起来、喝起来没完没了,要有时有会儿,适可而止。酒兴所致,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撒酒疯,失态。这很烦人,让人说不出来道不出来,这就是不“省事”的人。
遇事尽量少求人或不求人。你张嘴求人办事,不帮你吧,你不高兴,怕得罪你;帮你吧,就得张嘴去求别人,还有可能会违规、违纪、违法。有的人就不看眉眼高低,也不管人家愿不愿帮你做,能不能帮你的忙,遇到点儿事自己不设法克服困难,动不动就张嘴求人,把求人当成家常便饭,总是给别人出难题,让人左右为难。这种人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似乎周围的人都是为你而存在的,都欠你的,都该随时听你调遣,都该有求必应,为你服务。这也是不省事的人。
我这个人为人处世,一向比较注重尽量少给、不给别人出难题。比如,我很少串门闲聊。我们小区是师大的家属宿舍,住的都是同事,认识很多人。入住小区十多年来,我没串过门。因为当老师的不是无所事事的大闲人,都很忙,不是备课就是著书立说。随便串门,就会打乱人家有条不紊的生活秩序。有事,打电话,我不愿意做让人烦的不速之客。
遇事,我还不愿意求人。有可能尽量自己想方设法克服,克服不了,那就忍耐、忍受,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让人为难。
比如,孩子入园、入学、找工作的事,我从未求过人,我怕给人出难题,欠人情。能上哪个幼儿园、学校就上哪个幼儿园、学校,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就干什么样的工作,行行出状元。你求人,别人不能帮你,欠你的人情;帮了你,你就欠别人的人情。
我很不愿意欠别人的人情。
我是个“舞文弄墨”、“耍笔杆子”的,天天都在写文章、写书。我的学生有在杂志社、出版社工作的。但我从不主动找学生发表文章、出书。
我的学生,有的还是杂志社、出版社的社长、主编,有权力,能“拍板”做主。我也从未开口让他们的杂志社发表文章、出版社出书,“走后门儿”。
我们是师生关系,一般人看来,学生发表老师的文章,出老师的书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我不这么想。
让在杂志社工作的学生发表文章,让在出版社工作的学生出书,知道底细的,很有可能有人怀疑我是走的“后门儿”,在潜意识里会对为我的文章、我的书的质量和学术价值“打问号”。我不想背这个“黑锅”,也不想让学生为我“背黑锅”。
我主动找我的学生发表文章、出书,要是我的的文章、书适合杂志社、出版社口味,皆大欢喜,还可以;万一学生不喜欢,或是我的文章、书不合杂志社、出版社的口味,学生也不好拒绝,那不是给学生出难题吗?
一边是培养自己的恩师,一边是杂志社、出版社的顶头上司、同事,学生谁也不能得罪,那不是让学生左右为难、“受夹板气”吗?要是拒绝了我,那不就伤害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吗?
几十年来,我发表了三千多篇文章,出版了近六十种书,没有一篇文章是我主动找学生所在的杂志发表的,没有一本书是主动找出版社的学生出版的。
有人可能会说:有这么好的“资源”您不利用,您是“死性”,不“精明”,不“活泛”,是缺心眼儿啊?
我不是“缺心眼儿”,不是“不精明”。我是不想“投机取巧”,让学生为难。给学生出难题的事,我从不做,也不能做。
我这个人做人做事,喜欢光明磊落,行得端,做得正,从来都是主动“避嫌”。不愿意“留话把儿”,让人背后说三道四,品头评足。
我很要好的同事的一个研究生在出版社当编辑。这个学生在学校读书时,只是听过我开的全校性的家庭教育学公共课,他认识我,我并不认识他。
有一次,他主动找到我,要出我的书。这个学生和他的编辑室主任很喜欢我的书稿,不仅做了详细的编辑工作,也签署了出版合同。送交总编终审时,没有获得批准。
按合同约定,这是出版社毁约,违约方应该进行赔偿,至少要赔偿我两三千元。这是合同里做了约定的。学生来跟我商量赔偿事宜,我说不用赔偿。学生说,我们有这个规矩,也有这个经费,主动违约赔偿,应该应分。
我说:
“你刚到出版社,立足未稳。你虽然不是我的亲学生,我也不能给你制造麻烦。你们出版社是应该赔偿我,但这出书的事是你联系的,最后没能出版,出版社受到了经济损失,你也是有责任的。那样,无形中就给你增加了压力。我虽然不能帮你,但也不愿意因为我,给你出难题,让你承受压力。作为老师,我不能见利忘义。”
我虽然少收入几千元钱,但没给学生制造麻烦和压力,我心安理得。
事后,这个学生感慨地说:
“赵先生,您不仅是我们学生做学问的导师,也是我们学生人生的导师。”
(2016年8月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