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讲座”之三十四: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分类: 讲话讲座 |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教育专业委员会
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2020年12月12日)
前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创办了一个二级学术团体——家校协同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12月12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成立大会。我被聘为专业委员会的顾问。在成立大会上,我应邀发表了致辞。
各位同仁,上午好!
一
实施“家校协同教育”,不是受外力强制而为,是势在必行。“家校协同教育专业委员会”是应运而生。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各自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任何教育都不是万能的。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但只有家庭教育,不能满足儿童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儿童青少年需要学校教育,但只有学校教育,也不能满足青少年儿童身心协调发展的需要。要促使儿童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家校必须互动、互助、互补,实施“家校协同教育”。
当家长的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管教孩子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希望得到学校老师的协助;当老师的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管教学生遇到困难时,也是首先想到希望得到家长的协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需要相互协助。实施“家校协同教育”是家校双方不谋而合的共同愿望。
当今社会,我们的学校教育高度发展,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如果家校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不仅不能弥补自身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弄不好还会相互制肘、抵消。
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实施家校协同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两种教育力量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将分散的教育力量,集聚成总教育力量,会形成大大超越各自原教育功能总和的新功能,获得“一加一大于二”教育效益。
二
“家校协同教育”专业委员会,这个名字值得玩味。
平时,我们都习惯说“家校配合”。所谓“配合”,就是相关的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
“协同”这个词,包含相关方面分工合作的意思。但比“配合”的含义更广泛,更深刻,更积极。
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任务,实现某一目标。
“协同”除了“分工合作”意思以外,还包含另外两层意思:
一是,相关两方面互相帮衬、帮助、补充,相互推动、拉动;
二是,两方面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合作,共同努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家校协同教育,实际上是在“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三
“家校协同”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实施“家校协同教育”具有坚实基础。
首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儿童青少年。共同的教育对象把二者紧密联结在一起,家校两种教育不可分割,也不能分割。
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同的愿望。很容易在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上达成协调、一致。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是通过上课和集体活动,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全方位的道德品质教育,着重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共性;但相对来说,学校教育比较封闭,缺乏实践机会,且难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虽然,家庭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也是非正规教育;但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遇物则诲”的灵活的生活教育,提供的实践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具有实施个性化的教育的优势,可以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两种教育各有长短。实施“家校协同教育”,可以满足家校双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需要,也可以使孩子成为共性、个性兼备的人。
四
家庭教育属于私人教育范畴。如何培养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把子女培养教育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
学校教育是公共教育,其宗旨是体现国家意志。学校是专业性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家校协同教育发展中应该起主导的作用,这是责无旁贷的,也是有这个能力的。
实施“家校协同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殊途同归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磨合、协调,有许多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需要探讨。
诸如,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校教育如何服务、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老师和家长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主从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何协调好家校两方面的“协同”关系?怎样做到家校双方既要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又要保持相对独立,不互相依赖,充分发挥各自固有的功能和优势?如何避免家长成为老师的“助教”,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的发生?等等问题,需要广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实际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同心协力,认真开展深入研究。
热切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创建独立的家校协同教育学科体系,为促进我国国民教育的繁荣昌盛,促使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