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九十四:《3岁孩子都不会嚼食物》

分类: 幼教杂说 |
赵忠心
这种情形,并不是个例。
专家指出,由于父母的过分娇惯,过度担忧,便事事都包办代替,甚至连孩子吃饭“咀嚼”都包办代替,让孩子错过了培养、锻炼咀嚼功能的最佳时期。
该儿童的父母说,因为老怕孩子不会咀嚼噎着,所以,总是给孩子喂牛奶等流质食物,即使是水果、蔬菜和肉类,也用粉碎机打成汁后用奶瓶喂。
在我国,这样养育孩子的并不是个别现象。有的是怕孩子不会咀嚼,什么蔬菜都要剁成碎末,熬成粥给孩子吃。还有的是大人放在自己的嘴里咀嚼成碎末,然后像老鸟喂小鸟那样,嘴对嘴地喂孩子。这样喂孩子,不仅影响孩子咀嚼能力的发展,也是很不卫生的。这是一种恶习,必须克服。
养育小孩子是需要精心。所谓“精心”,即专心、谨慎,不马虎从事。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养育小孩子也不要太过“精细”了。太过“精细”,很容易出现包办代替、娇惯溺爱的现象,也会在无意之中束缚、限制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我向来主张养育孩子最好是“粗拉”一些。小孩子虽然是弱者,但他们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却是很强的,常常出乎成年人的预料。我们成年人往往对孩子的能力估计过低,因而过度担心、过度照顾、过度迁就。说养育孩子最好是“粗拉”一些,就是给孩子留有自主发展的余地,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小孩子吃的食物,未必是越细碎就越好。
儿童医院儿保科的医生说,他们常常遇到这样过了3岁还不会吃米饭、蔬菜的孩子。并且,这样的孩子大多数牙齿、口腔肌肉发育不良,有的还出现生理性贫血。这家医院对116名1岁多儿童的调查显示,其中有40%的孩子不会咀嚼食物,只能喝流质食品。
专家说,4至6个月大的孩子正处于咀嚼敏感期,从这个时候起,就应该学习咀嚼。7个月大以后,更应有意识地训练其咀嚼功能,俗话说就是让孩子自己吃东西“磨牙”,以提高咀嚼的能力。
练习咀嚼功能的好处是:
一是有利于宝宝胃肠功能的发育,有利于唾液腺的分泌,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消化吸收。
二是有助于出牙。
三是有利于头面部骨骼、肌肉的发育,对日后的构音和语言发育起重要作用。
四是让孩子拿着食物自己吃也是学“吃”的重要步骤。这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咀嚼能力,还可享受成功的心理满足,对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减少依赖,建立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