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一百零八:《与老人沟通一定要谨慎》

分类: 幼教杂说 |
《与老人沟通一定要谨慎》
赵忠心
有家长问:我和妈妈一起带孩子,妈妈帮了我很大的忙。可是,对待孩子永远无法统一态度,该怎样解决?
解答:
在外国,老人是不帮儿女带孩子的。在中国,有老人帮助年轻父母带孩子,这是幸事,首先应该从心底里感激年老的父母,感激年老父母的付出。
但两代人由于经历毕竟不同,之间难免会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即有“代沟”。这种差异,也会反映在如何教育、管理孩子的问题上。
对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里所有大人的事,不是只是某一个家长单干,家庭里所有“教育者”应当尽量形成一个“家长整体”。教育者对孩子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调,这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如果“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孩子会无所适从,教育的效力也会相互抵消。如韩婴所说:“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老人带孩子是辅助性的,应当以孩子的父母为主,这是我经常对老年人说的话。老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退居二线”,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但年轻父母不能强迫老人接受孩子父母的观点。要首先肯定老人是真心实意地对孩子好,是爱孩子,出发点是好的;然后,跟老人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沟通,心平气和地讨论、商量,以求得认识上的一致。
如果老年人的观点陈旧、过时,还固执己见,年轻人也不能急,不能争吵,不能让老人“操心”了,还要“伤心”,落得个“费力不讨好”。
跟年老的父母商讨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年轻人要心存敬意,老年人毕竟是年轻人的长辈。虽然老年人的观点是有些陈旧、过时,但也不能说话太过随便,太过放肆,要有分寸、尺度,不能像兄弟姐妹之间拌嘴那样吵闹。
作为孩子的父母,虽然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快,也不要认为自己绝对正确,要认真反思,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点儿太“功利”了?是不是太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了?是不是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过苛?
在我的印象中,年轻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过苛,求全责备;而老人往往是放任的比较多,给孩子的自由多,让孩子有个宽松的生活、生存环境,无忧无虑地度过幸福的童年。两个方面要尽量维持平衡,年轻父母该让步,还得让步。
如果一时不能达到认识的统一,可以暂时求同存异,让老人按照他(她)的想法实践一下也无妨。通过实践和效果,来评判是非、对错,再决定取舍。最好不要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把两代人的关系搞僵了。这是特别要紧的一件事。
如果实在不能与妈妈达到认识的一致,等孩子到三岁进入幼儿园以后,白天送幼儿园,晚上你们做父母的自己带。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在咨询中,你称呼帮你带孩子的老年人为“妈妈”,我猜想应该是你的“娘家妈”,而不是你的婆婆。是吧?
据我的观察,媳妇跟婆婆交流、沟通说话,一般还都比较谨慎,注意态度,掌握分寸、尺度;而女儿跟娘家妈说话,往往比较直率,有啥说啥,不拐弯抹角,直来直去。
我想,在跟娘家妈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做女儿的也还是谨慎一点儿更为妥当。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孙子和外孙子在老年人心里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你看,民间常常这样说外孙:“姥姥家的狗,吃完就走。”不管姥姥带外孙子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孩子最终还是跟爷爷奶奶亲。真也奇了怪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娘家妈是代替你婆婆家带孩子。你跟你的娘家妈交流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娘家妈很有可能理解为不是只代表你个人,还代表着你的先生,代表你婆婆家。我觉得,还是出言谨慎为好,免得妈妈想的多了心生误解。
也许是我把问题看得过于复杂了。如果是这样,就算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