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修养”之七十一:《父母应该给孩子多少时间?》

分类: 父母修养 |
赵忠心
有家长问:我们的工作繁重,回家还要做饭、洗衣,哪有时间来陪孩子玩耍、游戏和读书?专家说每天要陪孩子,有那个必要吗?得陪多久?
解答
前几天,刚刚接受一记者关于“孩奴”问题的采访。
“孩奴”是一个新名词,用来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依我之见,与其说“孩奴”是一种“生活状态”,倒不如说是反映一种“心理状态”或称“情绪状态”。
这是有了孩子以后,一些年轻父母特有的“自我中心”被打破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
哪个做父母的不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父母的这些付出孩子能长大成人?请年轻父母问问自己的父母,你们小时候,劳累而清贫的父母是怎样心甘情愿付出的,你们会获得启示和教益。
我们这代人,生儿育女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匮乏,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比现在差多了去了。家庭“财政赤字”经常出现,往往是还没到月底工资就花完了,只好靠借贷度日。
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家里一点儿白糖也没有了,没钱买。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夫人硬着头皮向一位有钱的老教师借点儿钱。结果,钱没借到,还挨了一顿数落,说我夫人不会过日子。夫人回家后,委屈得默默地掉眼泪。那位老教师哪里知道,我们平时过日子是怎样省吃俭用的。
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做父母的,宁可紧着自己,也不让孩子受苦。就那样,我们也从来没有产生过什么“孩奴”的心理。因为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都吃过苦,觉得为了孩子,自己紧衣缩食那是理所应当的,是自觉自愿的,无怨无悔。
现在的年轻父母,生逢盛世。一出生就遇上了改革开放,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尽管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还是不太富裕的,但第一代独生子女也并没有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罪。一家大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转来转去,天长日久,就转出了自我中心意识。
有了孩子以后,打破了年轻人多年形成的“自我中心”,一开始会很不适应。但做了父母,肩上有了责任,辛苦一点儿,休息、睡觉时间少了一点儿,甚至在事业上也要做出暂时的牺牲,这都是很正常的。
提出“父母应该给孩子多少时间”的问题,表明一些年轻人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些,很不情愿,就觉得亏大发了,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要是为自己亲生的孩子付出都感到不大“情愿”,那要你对别人付出会怎么样?
孩子小时候,父母抽空儿陪伴孩子是必须的,因为孩子需要。在孩子自主、自立意识和能力比较差的时候,父母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陪孩子,跟孩子一起玩耍、游戏、读书,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
若问“得陪多久”?这是啥意思,我还不太清楚。我猜想,可能有两种含义:或是问每次陪伴陪多长时间,或是问孩子到多大年龄就不需要再陪伴了。
若是第一个含义,要我说,时间可长可短,可多可少,根据孩子的需要。但要注意,一定要心甘情愿,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也是在享受陪伴孩子的乐趣。不能有丝毫的勉强,不要让孩子感到家长心不在焉,很不情愿,是在应付差事。
若是第二个含义,要我说,孩子年龄越小,需要家长陪伴的时间要多,要长;随着年龄渐渐增长,陪伴的次数和时间肯定是渐渐减少。等孩子到了青春发育期,独立意识、成人感大大增强,要尽力摆脱家长管束的时候,你想陪伴,孩子可能还会厌烦呢。
陪孩子玩耍、游戏、读书不仅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做父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家长陪伴孩子,是在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
在陪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到父母的深切之爱,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乐趣和教益,父母也一定会从中体验到天伦之乐。
有的父母因工作与孩子两地分居,或经常出差在外,为了让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父母每天定时跟孩子通电话,使孩子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到父母时时刻刻都在自己的身边,时时刻刻都在惦念着自己。这很值得赞赏、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