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孙女三岁的时候,我和奶奶带她到森林公园的奥海边喂金鱼。“初生牛犊不怕虎”,孙女不知道危险,到处乱跑,在休息的时候,我只好把她揽在我的怀里。[编辑]
调查结果显示:
《京城家庭照顾儿童太过度》
本报记者采访
《北京科技报》2004年9月15日
9月9日至10日,北京妇女发展儿童成长论坛成功举行。会上,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对孩子的“过度照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
今年4月,北京市青年联合委员会组织研究人员设计了《父母问卷调查》,针对北京城市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安全保护上的照顾情况,在6-12岁的北京城市家庭的小学生家长中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家庭对孩子存在过度照顾的趋势。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赵忠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家长对小孩子进行照顾是必要的。因为小孩子不具备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能力,生存和生活条件都需要家长提供,生命安全也需要家长保护,在生活上照顾小孩子这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家长要逐步由“两只手”照顾,改为只用“一只手”照顾。
所谓用“一只手”照顾孩子,这是陈鹤琴先生提出来的,就是不要包办代替,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就要由孩子自己做。培养孩子自我照顾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早期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
赵教授呼吁家长在对孩子必要照顾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量不要把“两只手”全都用上,留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照顾自己”的余地,让孩子在实践中自己成长,自我发展,这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专家认为,中国社会进入“少子时代”,孩子数量大大减少。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孩子少更值钱,家长视为珍宝;孩子少了,家长也有时间和精力无微不至地照顾。这是过度照顾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的背景。
赵教授分析认为,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少子时代”。一方面,很多人面临社会竞争的压力,不愿意多要孩子,甚至不打算要孩子。另一方面,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胎,使得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数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孩子越来越少,跟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也有直接的关系,“传宗接代”的思想少了,人们有了理想和追求,也不愿意把大好的青春时光都耗费在侍弄孩子上,希望腾出时间和精力放在充实自己、发展事业上。与此同时,这种“少子”的现状对于有的家长来说,心理上并不能满足。这种心理使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的身体、安全、学习等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表现为对孩子的倍加呵护、过度照顾,甚至溺爱。
过度照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年龄、生理和心理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孩子,对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的事情,仍然由家长包办代替,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生活。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家长还是抱在怀里不放,不放手孩子脱离家长的呵护。
此外,隔辈抚养也是家庭对孩子过度照顾的另一个原因。赵教授告诉记者:隔辈抚养中,老人往往对孩子会产生一种不知道怎么去爱的情绪,简单来说就是“爱不够”。老年人有时候比较容易感情用事,难以自我克制;更多的情况是出于帮助子女看管孩子,认为只要不出问题就可,而不是在教育培养上多下功夫。基于这种思想,也就难免对孩子过度照顾,养而不教,甚至溺爱。
另外,学校对学生也出现磨练度不够的情况,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在学校中,老师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与家长当然不同,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过度照顾;但是,现在学校对学生的严格和磨练度似乎大大地打了折扣。
赵教授表示,现在学校很怕学生在学校里出事,一旦出事家长不依不饶,这类事屡见不鲜。又是告状,又是赔偿,有的还大打出手,伤害教师、领导,学校难于应付。因此,现在许多学校为避免发生事故,缩手缩脚,谨慎过度,体育课的强度、难度大大减少,不再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而是以减少学生受伤为原则;学校现在很少组织校内、校外的集体活动,有甚者连春游、秋游都取消了。“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他说。
专家分析,过度照顾会给孩子的生存能力、心理人格、自学能力和责任感培养这四个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是家长的责任,未成年人也确实需要家长的保护。但是,保护过度就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是‘被抱大的一代’,这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事出有因。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什么出息?能有什么作为?我很担心孩子们的发展前途。”
赵教授流露出了对这种过度照顾的担忧。“过度照顾,从主观愿望上来说是好的,但客观上往往事与愿违,会起很大的副作用。”
赵教授分析了过度照顾的四大弊端。
“首先,它限制了孩子的手脚,让孩子不能够自己成长,自我发展。”他说,过度照顾使得孩子有脑不会动脑思考问题,有手不会动手做事情,该学会的知识没有学会,该具备的能力没有具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子总是要离开家庭,独立生存和生活。
“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作为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一个‘演习场’,家长应该是孩子进入社会的引路人。过度照顾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实际上增加了孩子进入社会生活的坡度,加大了难度。没有经历锻炼和磨砺,独立生活能力差,必然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他们会很难融入社会群体,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
过度照顾还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助长了孩子一种特殊化的思想。赵教授告诉记者,小孩子非常敏感,不管多小的孩子,都能感觉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过度照顾使孩子在家庭中享受着一种“特等公民”的待遇,他们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存在决定意识。”长期生活在这种特殊化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傲思想。
“一般情况,受到过度照顾的孩子脾气都比较大,对人人、事事都不满意。家长的溺爱会使孩子在心理、性格上形成扭曲,摆不正自己与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培养出了自命不凡、傲视一切、藐视一切、盛气凌人、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将来如何进入社会,如何与人相处?”
过度照顾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学的过程。赵教授强调说,“自学”就是自主学习,是主动而非被动学习,这非常重要。孩子长大以后,生活环境比较复杂,面临种种社会需要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必须具备的能力很多。家长和学校尽管在教育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在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的知识和能力都是要靠自己去学习。
“过度照顾无疑是在无意中将孩子的手脚束缚起来,把头脑桎梏起来,剥夺了他们自己体验、思索、探索、学习的机会和过程,没有培养出孩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将来有一天,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学校,离开了家长、老师,他们很可能手足无措,一筹莫展。这是最为有害的。”赵教授明确表示。
他认为,孩子长期受到家长的过度照顾,一切责任都是家长替孩子承担;而孩子对家庭,对家人,却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习惯于一切让家长对自己负责任,而自己却对别人没有任何责任,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这不利于责任心的培养。
“孩子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以后怎么对社会负责任?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一点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那怎么能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根本无从谈起。”
“中国有成语叫做‘过犹不及’。对孩子照顾也不例外。”赵教授说。
家长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专家呼吁,家庭、学校、社会要让孩子自己成长,给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绝不是天生的,必须靠后天习得;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在实践中获得。
“家长的教育观念应该有所反省,究竟怎样做才是爱孩子?溺爱就是害。”赵教授说。他认为,家长应该有让孩子吃点苦的心理准备,人的一生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是磨难,孩子不可能在家长的保护下生活一辈子。“我主张,家长早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允许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失误、错误,让他们学会体验生活,学会面对现实,学会承担各种困难。”
有观点认为,过度照顾是出于安全的需要和迫于学习紧张的压力。赵教授表明了自己相反的看法。他认为,尽管社会生活比较复杂,但是,过度照顾并不是一个积极的教育方法,而是一个消极的教育方法。他提出,教孩子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是最好的保护。应该加强对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教育,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克服对他人的依赖。这才是人身安全问题最终的解决途径,家长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针对升学压力引起过度照顾的问题,赵教授则表示,“升学的压力可以理解;但是这与孩子自我照顾并不矛盾。”他认为,家长愿意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是很对的,但是不能把孩子一切都承包下来,什么都不让他们做。“学习再紧张,也紧张不到什么都做不了的程度。现在很多的家务劳动都已经社会化了,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务事,如果孩子学习不好,绝对不是由于家务劳动过多、负担过重所致。担心孩子生活自理和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会影响学习,这叫‘杞人忧天’!”
让孩子自己成长,就是要创造条件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未成年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但是一定要掌握分寸和尺度,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
赵教授认为,至于这个“度”如何把握,他表示,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孩子小时候,可以多照顾一些,年龄大了就逐步减少照顾;孩子能力强就少照顾,能力不够就多照顾一些。照顾要从多到少、从少到不照顾。
但是,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照顾他不是代替他们,不单纯是照顾,照顾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是培养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就是说,在照顾的过程中逐步教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这才是有益的照顾。
家长必须明白,现在照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来的“不照顾”,要使孩子尽早摆脱家长这根“拐棍”,摆脱家庭这个“保护伞”。早放手,家长早放心。他说:“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家长永远都不会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