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一百五十四:《惩戒也是教育》

分类: 随笔 |

随笔之一百五十四:
《惩戒也是教育》
赵忠心
一
有一位单亲妈妈给我打电话咨询家庭教育问题。
说她唯一的儿子上高一,一段时间以来,只喜欢上网玩游戏,该睡觉了不睡觉,该吃饭了也不吃饭。原来学习是班里的前五名,现在滑落到倒数五名。
这位妈妈苦恼地说,我几乎天天说,天天劝,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儿子就是不吃饭。这位母亲问我:该怎么办?
过去,家长咨询孩子不好好吃饭的事,多数是婴幼儿阶段的孩子。这次接到的咨询电话,却是一个上高中的孩子,家长发愁怎么让他吃饭。这可真新鲜,给我出了一个难题。
我考虑了一下,说,有三个建议,请你选择:
第一个建议,你耐心地给你的孩子不厌其烦地讲解吃饭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诸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诸如,物质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要健康地生存、成长,不仅需要精神食粮,首先需要物质食粮。按时吃饭,才是唯物主义观点,等等。
第二个建议,他不吃饭,你就喂他,可别饿着你的宝贝儿子。玩一会儿,吃一口饭,让他边玩边吃饭,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同时获取,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同时都得到满足。“鱼和熊掌兼得。”
第三个建议,你做好了饭让他吃,只叫他一次。他要是不吃,你吃完以后,把剩下的饭往垃圾桶里一倒就行了。就这么简单。
现在,有的家长读那些社会上流行的家庭教育指导的书都读傻了,高一的学生吃饭还得家长管,都倒退到婴幼儿年龄段了。真是应了最近出现的哪个新词儿——“巨婴”。
现在的一些孩子在家里成了“大爷”,成了“小姑奶奶”了,家长要孩子做什么事,都得求着她们。家长总怕伤害孩子,舍不得严加管教,心疼。
家长要该慈祥的时候慈祥,该严厉的时候严厉。我曾说过,现在有的人是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大家可能不理解。现在我们很多家长是“尾巴主义”,完全放弃了教育孩子的主动权,事事都得听孩子的。孩子是一把手,我们家长是助手;孩子是主人,我们家长是保姆;孩子是皇帝,我们家长的大臣。这可不成。
当今社会这么复杂,没有规矩是不行的。家长管教孩子,该狠的时候就要狠,狠不起来不成;该心硬的时候心就要硬,硬不起来不行。
说服教育是有效果的。但说服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什么都是讲道理,什么都是从原始社会钻木取火讲起,你说累不累啊?
过去的家长只要一瞪眼或者一不说话,孩子立刻就心领神会,知道是怎么回事,是惹家长生气了,赶紧收敛自己的不当行为。
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把家长放在眼里,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家长的权威丧失殆尽。依我看,这都是家长给惯的,就是欠管。
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家庭教育应该面向社会,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孩子。你现在管得严一点,懂得了守规矩,知道了轻重缓急、进退取舍,将来孩子进入社会就不会有阻力,会生活得自由,到哪里都不吃亏。家长要舍得严加管教,不能放任、迁就。
二
接到这样一个咨询电话,不由得想起了美国的舒尔德夫妇发动的一场“家庭革命”,在全美国成为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
舒尔德夫妇家有四个孩子,最大的14岁,最小的8岁。四个“小祖宗”,整天打架生事,调皮倒蛋,胡乱折腾,什么正事也不干。他们的房间里,就像猪窝似的,有清扫不尽的垃圾;电话、唱机从早到晚,一直响个不停;电视打开了,从不歇息,直至深夜;被孩子们邀请来的公子哥们、小姐朋友,更是川流不息,家里整天是“高朋满座”,高谈阔论。
天长日久,舒尔德夫妇为持家,拼命干活儿,整日不停息,每天都被累得筋疲力尽,疲惫不堪。几个孩子给他们夫妇带来的麻烦和负担,实在难以忍受。虽然经过多次批评、训斥、制止,但孩子们都当成耳旁风。继续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根本没有一点儿收敛的迹象。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夫妇决定发动一次“家庭革命”。妈妈在房间的墙壁上,赫然贴出了“妈妈罢工”、“孩子投降”的大幅标语。并且,立即采取了果断的具体措施:停止为孩子们做饭、洗衣服、清扫垃圾;切断电话,对孩子们邀请来的“小贵宾”,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
最后,妈妈把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当场下了“哀的美敦书”,郑重宣布:限定孩子们必须在48小时之内“投降”!
在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面前,孩子们被震慑住了!当天就“具结悔过”,表示从今天开始,不再做无法无天的“小祖宗”,甘当奉公守法的“平民百姓”。
在父母的指导之下,四个孩子很快都学会了收拾自己的房间,洗衣服,洗碗洗盘子,争着充当妈妈的小助手,家庭的生活环境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人的生活也变得和谐、温馨、融洽。
舒尔德夫妇的“家庭革命”成功了,消息立刻传遍了全国。得到这个消息的人,都纷纷从各地赶来,特地向他们夫妇“取经”。
现实生活中,像舒尔德夫妇那样为孩子们所“累”、所“苦”、所“折磨”、所“煎熬”的家长,在我国并不是极为个别的。就是独生子女家庭,若是没有管理好,训练好,任性而为,屡教不改,一个孩子也感觉像带着“一连”人那样累,有可能把父母给“折腾”得晕头转向,气得找不到北,苦不堪言。
怎么办?
我看,美国的舒尔德夫妇的做法,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此类问题的新思路,有关家长不妨也试一试。
家长必须明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要进行说服教育;但一切都企图通过说服教育、打通思想解决问题,那是不现实的。该强制,就必须要强制,毫不动摇地执行。家长“没商量”的坚持的态度,就促使孩子也是必须“没商量”地乖乖地改正不良行为。
在这里,家长的“坚决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强制是为了教育,强制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不能完全否定,彻底弃用。
家长必须明白,在孩子拒绝听从父母规劝,或根本听不懂道理,而情况又不允许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的时候,惩戒是不可避免的。
惩戒也是教育。尽管是辅助手段,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价值和积极作用。教育孩子并不都是只需要“和风细雨”,有时候也需要“暴风骤雨”。惩戒该使用的时候,就要果断使用,不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不要错失教育的良机。
三
我们国家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家长是“舍不得”严加管教,一切都是顺着孩子;到了学校,老师对学生是“不敢管”,成天价就是“哄着”孩子。给我的感觉是,似乎全社会都在娇惯、迁就、放任孩子。我以为,这是不正常的,不是在真正地“爱”孩子。
常言说,没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可以迁就,学校可以放任。可孩子们迟早都要进入社会,无一例外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不会容忍“特等公民”存在的,不会迁就、放任任何人。那个单位处分、辞退员工,都不会事先跟员工“商量”,也不会跟员工的家长“沟通”,征得家长的同意。家庭可以养活“巨婴”,“阔少”;社会可不容忍“巨婴”,“阔少”。
特别是在竞争很惨烈的当代社会,孩子们进入社会,必定要接受十分严格的“筛选”。合格的,继续留在社会上;不合格的,就要“退货”,被无情地淘汰,回家“啃老”。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活生生的事实。
究竟从小该如何管教孩子,家长们可得要想清楚喽,想得长远一点儿。
(2018年5月29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