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之一百八十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023-02-13 04:53:17)
分类: 随笔
随笔之一百八十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随笔之一百八十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赵忠心

 

生活中存在不少打肿脸来充胖子的实例。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有些人不惜用谎言来搪塞,以致于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而贻笑大方。

其实,暴露自己的不足有什么不好呢?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段话是孔子对其弟子子路说的。说的是学习态度或对待知识的态度问题。这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应采取诚实的态度,切不可不懂装懂。这才是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才是明智的。

               《丁肇中说‘我不知道“》

《科学时报》王学健著文说,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当天,专门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召开了媒体见面会。

会上,丁肇中语出惊人,连连说了好几个“我不知道”、“我没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问:

“我来之前问过几个孩子,他们的理想都是长大了当科学家。请问丁博士,作为学校和家长该怎样从小培养孩子解决与科学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丁肇中说:“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国家的教育、每个国家的传统都不一样。”

记者问:

“您认为中国青少年与美国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有什么差别?您对中国的青少年有哪些希望?”

丁肇中说:

“您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不敢回答。”

记者问:

“就您对于中国科学工作者的了解,前一段时间上海发生的科技人员造假事件的动机和根源在哪里?”

丁肇中说:

“对上海的事情我不知道,我没有办法回答。但一个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能和别人竞争,能站在别人的前面,还要诚实。因为你不诚实,迟早会被别人发现。”


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也都表示“不知道”。有一次,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作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有人问专业以外的问题,说“不知道”,有情可原。有人问专业以内的问题,丁肇中仍旧是“三问三不知”!?

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感到意外,疑惑不解,不可思议。但沉寂了不久,就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

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怕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一连串的“不知道”,人们并不认为丁肇中先生孤陋寡闻和无知,却体现着一种做人谦逊的高尚品质和科学家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孔子说“我也不知道”

相传,当年孔子带领众弟子到山东的东部地区游学。有一天,行至一个地方,两个小孩子正在路边争论什么,争论得还特别激烈。

孔子看到了,觉得很有意思,就停车下地,想看看他们究竟在争论什么,也顺便休息一下。

那两个孩子一看,觉得刚才从车上下来的这个人,气度非凡,就好奇地悄悄询问赶车的人这是谁。赶车的人是孔子的学生,就如实告诉他们这是大大名鼎鼎的孔子孔圣人。

他们曾经听大人的们说过,孔圣人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见圣人来到他们的面前,他们很高兴。因为他们两个孩子,各执一辞,争论得不可开交,谁也说不服了谁,正好大圣人来到面前,请他给评评理,看究竟谁谁非。于是,就告诉孔子是怎么回事。

原来,那两个小孩子正在争论的是:在一天当中,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人远,什么时候离我们人近的问题。孔子也很好奇,就让他们说说看。

其中一个孩子说:

“我认为,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太阳离人远。”

另外一个孩子则与此相反,他认为:

“太阳早晨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远;正午的时候,太阳离人近。”

孔子先问第一个孩子:

“你先说说你的理由?”

那孩子理直气壮地说: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大如车上的伞盖;而正午的时候,太阳则像一个小盘子那样大。同样的东西,离我们人近时看着大;而离我们人远的时候,就看着小。这不就是说近大、远小的道理吗!”

另外一个孩子不服气,他胸有成竹地说:

“你说得不对。每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天气凉爽,有时候还很冷;正午的时候,天气暖洋洋的,有时烤得人还出汗。太阳就像一团火,感觉凉,说明离我们远;而正午我们感觉很热,这不正说明离我们人近吗?”

他们说完了自己的理由,异口同声地请孔子给他们评评理,看谁说得对。孔子觉得他们二人,谁说得都有道理,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摆摆手说:

“我也不知道,你们两个人究竟是谁说得对。你们两个人都很聪明,说得都有道理。”

孔子年轻时对周礼已经很熟悉了。可他仍旧不断地努力学习、钻研。

  有一回,他去参加太庙里的祭祀典礼。他什么都觉得新奇有趣,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打听。

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陬邑大夫(孔子的父亲做过的官职)的后代懂得礼呢?瞧他这没完没了地问,大概什么也不懂。”

孔子听了却很坦然:“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呀!”

祭祀结束后,人们要回家了,可他还是问来问去,非要问个明白才行,弄得人家都有些不耐烦了。于是,人们便称他是“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听见了不仅不生气,心里还挺高兴。“每事问”有什么不好?难道不学不问,知识还能从天上掉下来不成?

就这样,执着的孔子很快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在他刚30岁的时候,便有人专门向他学习周礼了。

孔子勇敢地承认自己“也不知道”,“入太庙,每事问”,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认为他孤陋寡闻和无知。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仍旧是被历代人尊崇的伟大圣人!

“与其知,不如不知”

往往喜欢吹捧自己的人,都是自尊心和虚荣心极强的人。他们总希望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突出自己,显摆自己。有时候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面对自己明明似懂非懂的问题,却总要表现出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势,以致于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暴露自己的弊端,而贻笑大方。最终不仅顾不了自己的面子,反而在众人面前大跌眼镜。于是,就有了这“与其知,不如不知”的说法。

“滥竽充数”,是人尽皆知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齐宣王用三百人来吹竽,南郭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虽然他侥幸混迹其中,但他实际上是不会吹竽,纯粹是为了混吃混喝来充数的。尽管他几次都蒙混过关了,可最终还是被只喜欢听独奏的齐湣王给发现了。他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这就是不懂装懂的后果。不懂装懂,想要以假乱真,迟早要原形毕露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有一些不足是正常的。又何必苦苦伪装自己来假装完美无缺呢?

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的“完人”是不存在的。一点点的瑕疵,不足为过,瑕不掩瑜,不伤大雅。如果以不正当手段和谎言骗得他人的赞美,那就是道德品质与思想作风的不纯洁了,可就是最大的过错了。

假使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能够主动地通过修炼,弥补自己的不足,就会使自己更臻于完美。

(2019年3月1日星期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