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访谈”之四:《家教观念: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社会》

(2022-06-09 05:17:17)
分类: 记者访谈
分类:访谈录
 “记者访谈”之四:《家教观念: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社会》

 
《家教观念: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社会》

《科技日报》记者  李大庆采访

199579

 

前不久,我去约稿,中心内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在约稿的过程中,我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老师家里。没费什么口舌,也无需多少时间,我便完成了任务。赵老师以其真诚和高度的责任感,答应为我报写一篇《让儿童多吃点苦》的文章。

如果按照例行公事,此时的我可以班师回朝了。但撇开约稿,撇开冠冕堂皇,我又向赵老师提出了约稿令他意想不到、同时又成为本篇文章产生契机的问题:“赵老师,每年我们的报纸、电视、广播,我们的记者、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都在起劲地谈论家长应如何教育子女,不要让子女成为‘小皇帝’。可我总觉得,这些宣传,这些道理没有多大用,中国的家庭‘小皇帝’依然层出不穷。”

赵老师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之后,我们做了两次长谈。

 

赵老师:你提到的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咱们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深入地探讨。

我觉得,现在,许多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不够完善。我们的许多家长还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充分洗礼。具体地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激烈竞争的经济生活,它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由于我们刚刚跨入市场经济之门,许多人自身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独立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还留恋着旧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因而,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也就不会把培养孩子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多数家庭培养的孩子依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

记者:您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关于“小皇帝”的问题,我也考虑许久,只不过没能把它同市场经济挂钩。现在,将二者挂起钩来,我感到对外国人的教育观念理解起来就十分容易了。比如,外国的学校里为什么往往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第一位;比如,外国的家长为什么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倒了,不去扶起他,而是耐心地等他哭完了自己爬起来。这些事,以前我只以为是民族的行为习惯或传统不同。现在理解了,可能就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造成的。

赵老师:的确是这样。因为外国人(这里主要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下同)知道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他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条件。

我再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外国人往往让生下不久的孩子自己睡一张床,自己睡一间屋,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许多中国人听说后,不以为然,认为如果自己有那么宽裕的住房条件,也叫孩子独居一室。但事实上,现在我国许多人的家居条件早已经得到改善,孩子独居一室也有可能了,可我们有多少家长叫小孩子自己睡呢?倒是不少上了小学的孩子晚上睡觉,还要摸着妈妈的脸或耳朵方能睡着。其实,让孩子和父母睡在一起是中国人的传统,并不是因为没有空房子。在我国北方农村,很多家庭都是全家人挤在一个大炕上睡觉,而其他闲置的房间,宁可去放粮草、农具,养牛羊,也不让孩子单独睡觉。这反映我们的家长缺乏教育意识。这表明,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记者:您举的例子很形象。记得以前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事,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国幼儿园小朋友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表示惊讶,因为他们的孩子是很难被管教得如此服服帖帖的。美国幼儿园的孩子聚在一起,要么三一群俩一伙地玩玩具做游戏,要么几个孩子大声喧哗,追跑打闹,即使让他们坐下来听课,也必定是提出各种各样的“怪”问题,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宽松的生活环境。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一方面是双方教育者的教育目标不同,另一方面,也与两国家长的导向有关。比如,中国家长等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往往问孩子又学到了什么知识;而美国家长呢,常常要问又今天给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中国家长看重的是学到了多少知识,美国的家长看重的是求知欲望强不强。

赵老师: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外国人比较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彼此相互介绍、认识完毕以后,也要一一介绍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和客人彼此认识,并允许孩子旁听大人们一般的谈话。而中国人正好相反,客人来了一般都不介绍孩子,谈话聊天时,总是把孩子支得远远的,“去那个屋里玩”。简单一句话,就使孩子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交流能力的机会。

记者:刚才举的这些例子,看来是中外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导致这些观念差异的,您刚才讲是市场经济的洗礼程度不同。请您再具体谈谈家庭教育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赵老师:可以。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家长都有自己的明确认识和目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模式。尽管他可能今天想培养孩子做音乐家,明天又想让孩子做画家,这仅仅是职业的不同,而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则是基本相同的。

这些家庭教育观念主要是从家长的切身经历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得来的。外国人懂得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残酷,他们有切身体会,深知没有特长,缺少进取精神,缺乏能力者生存的艰难,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要么不生孩子,要么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特长、有进取精神、有能力的人。所以,我们才能见到日本人花钱给孩子买“罪”受,非要把孩子送到中国内蒙古大草原的夏令营来吃苦不可。

而中国人呢?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社会,许多人还没有亲身体验到市场经济社会竞争的残酷与激烈,也没有体验过生存的艰难。一句话,懒点儿、笨点儿、不思进取,并没有影响自己不错的小日子,因而在教育子女方面自然不用特别强调进取精神和能力,不愿让孩子吃苦。

所以,也才出现这样的镜头:在日本人把孩子送到中国内蒙古草原中日联合夏令营吃苦的时候,一些中国家长却不让自己的孩子去这个夏令营“受罪”。而以往在组织夏令营活动前,我们不少人,特别是官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想方设法走后门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夏令营去“锻炼”。可在这次中日联合夏令营开营前,有的中国官员硬是把自己的孩子从营员名单里一笔勾掉。

记者:其实,各个民族的家长在爱孩子的感情方面都是一样的。爱孩子并不奇怪,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老母鸡都会的事情。”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爱孩子和想寻求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赵老师:更具体一点说,那就是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幸福。咱们刚才谈到了中国家长的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家庭教育观念。其实,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和历史造成的。

从远的讲,古代中国是小生产的汪洋大海,全家人都围着一亩三分地转,子女也不愿离开家。在家里,主意都是由家长拿,什么事也轮不到子女来做决定,他们只需要顺从、听话、墨守成规、规规矩矩即可。从近的讲,解放后我们对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听话,不允许犯错误。在用人制度上,录用一个不听话、犯过错误的人,可能是企事业单位永远也摔不掉的包袱;在政治上一个不听话、犯过错误的人,会是一个永远失去前途的人;在生活经历上,犯过错误的男人总是被视为“二等公民”,犯过错误的女人则永远也抬不起头。各级领导都喜欢或者说不得不喜欢听话的人,看重的是人的档案,人的过去,而不看人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家长当然也只能把孩子往听话的方向培养,不愿意因为或者有能力、有闯劲但可能犯错误而毁掉孩子的前程。

记者:噢,我明白了。正因为家长都以听话、少犯错误来教育或者(尽管有许多家长是潜意识的),所以,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才缺少重视培养进取精神、实际能力,塑造孩子独立人格的内容。赵老师,如此说来,是不是说我们迈入市场经济就等于跨上了达到彼岸的龙舟?

赵老师:也不尽然。存在决定意识。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于我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并不是说,这种观念会很快占据家长们的头脑。因为家庭教育观念是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中深层次的东西,在社会变革的情况下,它会靠着自身的惯性力量延续很长一段时间。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历经各个朝代,直到今天,不是依然很有市场吗?而且,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观念相比,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更慢,因为家庭更加封闭,旧观念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易被动摇。此外,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市场经济也并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或许有的孩子认为金钱万能而从小就钻进钱眼里。

总的说来,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对于家长的要求提高了,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另一方面又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记者:这么说,步入市场经济社会以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生存压力加大了,休闲时间减少了,可教育子女的担子反而更重了。

赵老师:依我看,说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就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看谁把孩子培养的能力更强,也就是看谁能让孩子的未来更幸福。

记者:您曾经谈到市场经济社会会改变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但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可能有相当多的家长由于认识不到培养“小皇帝”的危害而会使自己和孩子饱尝生活苦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认为,各种媒体对社会、对家长进行正确、全面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宣传教育大有必要了。

赵老师:对。还是应该多写些文章,多宣传。

记者:赵老师,您能不能再介绍一点中外家长教育子女观念差别的例子,以便能使我们更清楚、更具体地意识到我们自己存在的错误的或者说是落后的教育方式?

赵老师:可以。

比如,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方面,中外就差别很大。中国的孩子去春游或参加什么活动,互相攀比谁带的钱多,谁带的食物丰富,那简直就像是“食品店搬家”。而日本孩子去春游,吃的食物由学校集体购买,所有孩子完全一样,并且不允许多带零花钱,否则就要没收。就是家庭旅游也不一样,中国父母不论东西多少都是自己背着,让孩子空手而行;日本家长则多少都让孩子背一点儿,哪怕是一块手帕,一把牙刷,为的是从小就给孩子渗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意识。

对待劳动和金钱的观念上,中外家长不一样。中国是家长为孩子攒钱。在许多大学生心里,家长贫穷就自卑,家长有钱就荣耀。他们常常以劳动为耻,一说去饭馆打工端盘子就认为是下贱,就脸红。而美国中学生就有句这样的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他们可以去送报纸,送牛奶,做保姆,或在别人家打工,他们常常以向父母要钱为耻辱。不论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孩子,都是这样。像瑞士那么富裕的国家,孩子上中学就必须去打工挣钱,以备将来上大学和结婚用。

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前面我们举过一些例子,现在再说一些别人不大注意的习惯。比如,中国人爱抱着小孩子,特别是农村妇女,怀里总是抱着个孩子;而欧美妇女不老是抱着孩子,经常是用小车推着孩子。中国家长出门总爱带着孩子,就连参加舞会都带着孩子,家长和孩子形影不离,家长到哪里孩子都像小尾巴似的寸步不离;而外国人出门则是把孩子留在家中,告诉孩子渴了去哪儿找水喝,饿了去哪儿找吃的,就不管了。中国小学生的家长不但在上学前要为孩子收拾书包,而且上学路上还要替孩子背着书包;日本的小学生这些事全要自己做,并且还要根据头一天的天气预报,自己决定第二天上学穿多少衣服、穿什么衣服以及是不是需要带雨具。

另外还有是否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上,中外家长也不同。中国家长经常偷看或公开看孩子的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还理直气壮地地说“有这个权力”。一些家长对孩子也经常不讲道理,理由就是“我是你爸爸”。而外国人在家庭内部要民主得多,专制强迫少得多。前些日子,有个美国电视剧叫《我的一家》,一个孩子被人打得鼻青脸肿,回家后爷爷关切地问他这是怎么回事。那孩子说:“爷爷,我现在还不想告诉您。”爷爷尊重孙子的意愿,也就不再追问了。要是中国家长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追问到底,还会去找学校讲理。

记者:看来,许多中国家长都不尊重自己孩子的人格,仅仅把孩子看成是家长自己的延续或附属品。赵老师,依您看,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初级阶段,中国的家庭教育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赵老师:我想,大致应该有这样几条:第一,应该是要让家庭成为孩子进入社会生活的“演习场”,而不应该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使家庭变成进入生活生活的障碍。第二是要明确意识到,评价孩子的标准就是“指挥棒”。对孩子而言,家长的评价就是孩子的行动指南。第三是教育子女无小事。虽然我们不能说家庭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但至少可以说它不是一件简简单单、无关紧要的小事。

记者:谢谢您,赵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