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之六十一:《蠡县》

(2022-05-04 04:50:39)
分类: 随笔

随笔之六十一:

《蠡县》

 

 蠡县,在中国版图上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跟蠡县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十有八九不知道河北省还有这么一个县。甚至有人都认不得这个“蠡”字。

但“蠡县”对我来说却十分地亲切,重要。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故乡。

我是1955年,14岁时,离开蠡县外出就学。迄今,已有六十多年了。

蠡县,地处广阔的冀中平原中部,北京、天津、石家庄大三角腹地。县境虽然不是很大,也不是交通要道。但地理位置却很优越。蠡县地呈开放状态,周边与六个县接壤:西北与清苑县相连,东北与高阳县交界,东南与肃宁县为邻,南边与饶阳、安平两县为邻,西南毗邻博野县。可以说是四通八达,畅行无阻。

“蠡县”的这个“蠡”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使用它,甚至跟它见面的机会也不多。

“蠡”字有两个读音:一是读“阳平”,有两个含义:(1)瓢;(2)贝壳。《汉书·东方朔》有成语“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观看天空,用瓢来测量大海的水量。比喻见识片面狭隘,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另外一个读音是“上声”,用于人名和地名。如“范蠡”,如“蠡县”。

任何的一个地名都是有来历的。为什么我们那个地方叫这样的一个名字?

您看,这个“蠡”字,结构特殊,也很复杂,是一个典型的“表意字”:

上边为“彖”字,作为一个独立的字,只是“彖辞”这个词使用过,平时很少见;作为字的部首,是屋顶上铺的横木“椽”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椽”字去掉左侧的“木”字旁。

“蠡”字的下边,则是并排着的两个“虫”字,这种情形在汉字中极为鲜见。从字的结构看,“蠡”字意思,我们应当理解应该是“木头被很多虫子蛀咬”。

这样理解,显然是“望字生义”。但这样理解并不是牵强附会,恰恰附和了这个“蠡”字的本来的含义,即“虫蛀木”。

据我县旧县志解释说:“以地近瀛海,污下多虫故名。”“瀛海”即是大海。这意思是说,我们县那个地方,在远古时代,因为距离大海很近,气候潮湿,污泥中孳生的虫子很多。因此,就得名“蠡县”。

说蠡县“地近瀛海”是有根据的。在四亿多年年前,蠡县这一带还被茫茫海水覆盖。具今约四亿五千万年前后,由于剧烈的地壳运动,使海水向东退却,这一带成为一片辽阔的古陆地。距今八千万年时,地壳整体沉降,陆地变成湖盆。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沉积物不断覆盖在老的低层之上,最后湖水退去,湖盆消失,冀中地区才边成平原。也正是因此,这一带气候潮湿,污泥中孳生的虫子很多。

蠡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从我们当地出土的文物和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蠡县这个地方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朝、商朝时期属于冀州。周朝灭亡商朝以后改属并州,称之为“蠡吾”。春秋时期属于燕国。战国时期先后属于中山国、赵国。秦朝时期隶属上谷郡。

西汉时期,我们这个地方在历史上,第一次设置为“县”的行政区划,称为“陆成”。东汉时改为博陵县。三国时期改为博陆县。南北朝时改为博野县,县城为今天的蠡县城城关。元朝并入蠡州,明朝时期开始定名为“蠡县”,清朝时期继续沿袭。在六百多年中,基本上没有变更过。

 蠡县人杰地灵,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许多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和优秀人物。

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鲍叔牙,就诞生于此地。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曾在此地招贤纳士。这次出事故的“中孟尝村”,应该与历史上的孟尝君有关系。

战国末年燕国著名将领樊於(WU阴平)期(ji去声)不畏强暴,为图大义,引出传颂古今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我县南庄村人,死后遗骸葬于故里。

元朝名臣丁好礼,精于律算。官至极品,为官清正,秉性刚烈,虽有愚忠,仍不辱一世英名,是我蠡县的同乡。

清朝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李塨,康熙年间举人。学富五车,著述甚丰,总共48种之多,他是“颜(元)李(塨)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我县西曹佐人(就是我上高小的那个村子)。

著名的“高蠡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宋洛曙,是我们县宋家庄人。著名小说《红旗谱》中的主人公朱老忠就是以宋洛曙为原型创作的。

中国现代杰出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赵亚曾,对中国地质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是我县南莲子口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矿物学家、岩石学家何作霖是李四光最器重学生,在矿物岩石学许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都有重大影响,为我县小汪村人。

著名现代作家梁斌和著名画家黄胄,同出于我们县的梁家庄村。

蠡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马列主义就在蠡县开始传播。1925年,蠡县就建立了党支部,第二年就建立了蠡县支部委员会,开始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捐抗税、反抗黑暗统治的革命斗争。

19328月,为配合南方红军“反围剿”斗争,震惊全国的“高(阳)蠡(县)暴动”,在我们县的宋家庄村爆发。觉醒的人民拿起武器,组织红军游击队,英勇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我国北方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电影《红旗谱》,记录的就是高阳和蠡县发生的革命暴动的故事,作者是我们县梁家庄村的老乡、著名作家梁斌先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迅速在冀中大地燃起。在日军侵占蠡县后的极端恶劣的环境里,我们县成立了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建抗日根据地,与入侵的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我们县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就有三千多人,为保卫家乡,驱逐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一带人民开展的地道战是很有名的。当年,我们全村的大人们挖地道的情形,虽然当时我年龄很小,事情也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至今我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地道战在我县开展得比较早,1938年就就开始挖地道。在刚开始的阶段,老百姓是自发地在自家菜窖、牲口棚内挖小型的秘密地道。后来,就在地下水位较深的村庄,建成户户通、村村通的地道网络。

我清楚地记得,建地道网络的时候,我在我们村和我姥姥家的村子都看到过,全村的大人和孩子都发动起来,在大街的中间,隔一段就挖一个土井,每个井口都搭上一个浇园的辘辘架子。大人们下到洞里挖土,挖出的土装在土筐里,用辘辘从地下提到地面上,然后装车再运到村外。乡亲们把挖好的地道连通起来,再把井口堵上,恢复原状,而供人们进出的洞口另设置在很隐蔽的地方,如家里的锅台底下、炕席下面、牲口槽里或磨盘、碾盘底下。敌人来了,一声号令,全村人都钻到地道里隐蔽起来,整个村子一下子就变得空无一人。

为什么不在地面上打仗,而要到地下打地道战呢?我想,地道是残酷战争的产物。这跟当时日本鬼子实行的大扫荡有直接的关系。

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进行惨绝人寰的大扫荡,斗争十分残酷。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八路军由地上转入地下。打地道战,我们会由劣势转化为优势:地道既可以隐身匿形,敌人难以发现,能有效地保护自己;还可以隐蔽地进行转移、突围,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能出其不意地打击那些人生地不熟的日本鬼子。

八路军和老百姓在暗处,能在隐蔽中观察敌情,灵活机动,时隐时现,非常主动,随时可以出击;鬼子在明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知道八路军和老百姓藏在什么地方,特别被动,处处挨打。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瞎撞,无处躲藏,腹背受敌,防不胜防,进退维谷,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可以这样说,地道是能藏、能打、能撤、能攻、能守、进退自如的战斗堡垒,是抗日军民智慧的结晶。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将军,后来在回忆当年冀中地区打地道战那段历史时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印证了我的分析。他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进,整个华北地区是“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地道战是敌人逼出来的,非搞地道战不可。”

1965年拍摄的电影《地道战》,讲述的就是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做掩护,巧妙地周旋,狠狠地打击、消灭日本侵略军,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的故事。那个电影是在我们的邻县清苑县拍摄的,人们看了电影,就以为那是记录的是清苑人民打地道战的情形。

其实,这个电影的剧本是以著名军旅作家李克、李微含合著,19542月出版的抗战小说《地道战》为基础改编的。小说的第一作者李克就是我们蠡县人,小说中清清楚楚写的也是我们蠡县的赵家庄人民打地道战的情形。我出生的赵家庄村西北村头有一个日本鬼子的很大炮楼,那是一个“中心炮楼”,我们村才是小说中所记录的当年打地道战的中心。该小说同时还写了北五夫、东五夫、中五夫等村子,这些村都是我们村的邻村,就在我们村的周边。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小说中的“赵家庄”就是我们村。

当初为什么不在我们赵家庄拍摄那部《地道战》的电影呢?大概是因为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我们村旁的潴龙河经常爆发洪水,洪水灌进村中,地道都已塌陷,并被填平了,没有拍摄地道的现成的地道系统场景了。

电影可以不在我们村拍摄,但既然还叫《地道战》这个名字,那影片中打地道战的地点应当保留小说中的地点。遗憾的是,把小说中的“赵家庄”改成了“高家庄”。

“高家庄”是在定县境内。电影是通过活生生的视觉形象向人们展示故事情节,给人的印象特别深;而且,电影对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放大的功能,它的影响要比小说的影响大多了。因为电影《地道战》的外景主要是在我们邻县清苑县的冉庄,那里还保存着当年的地道。所以,人们只知道清苑县的那个“冉庄”,而不知道小说中所写的我的老家蠡县赵家庄。

(2016年11月12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